天水城南北是山,城市沿籍河而建,古时呈带状延伸,自东向西依次由东关城、大城、中城、西关城和伏羲城等五个部分组成。在西关城的东北角,矗立着一座清真寺,被称为“后街清真寺”或者“西关清真寺”。
2018年4月5日,参观完南宅子和孔庙,我和家人步行穿过澄源巷,游览了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最后,我们来到成纪大道南侧的后街清真寺,成为我到达的第7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关的澄源巷位于市中心广场西北,乃天水古城内重要的一处文化街区,南北向弯曲的老街道,南接繁华的大同路,北连宽阔的成纪大道。虽然这条巷子不长,但是分布着众多的老建筑,更不乏有价值的名人故居,在天水的文化地位,相当于西安的回坊。
哈锐故居无疑是澄源巷里最闪亮的一颗明珠。哈锐(1862—1932年),字蜕庵,回族,甘肃天水人,祖籍福建。他通过光绪壬辰科(1892年)会试,初战告捷成为进士,又考入翰林院庶吉士,获得了科举场中很高的荣誉,成为中国回族文化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翰林公”。
行走到澄源巷的北端,路边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幅《天水后街清真寺原貌图》。幽静的院落,古朴的大殿,高耸的邦克楼,以及四周环绕的回廊和照壁,让我对这座古老的清真寺充满了向往之情。但是,三分钟之后,我就被真实的景象惊呆了!
离开澄源巷,顺着成纪大道向东,没走几步就看到后街清真寺北侧的围墙。整个清真寺坐东朝西,进入东侧的小巷子,看到清真寺正门,四周搭建着密集的脚手架,围墙的里面正在进行施工。从旁边的小门,进入工地之中,周围一片凌乱,到处堆放着施工材料,眼前正在修建三层小楼。这是刚才那个“后街清真寺”吗?
穿过繁忙的工地,来到西侧的大殿前,这里竖立着一块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面赫然写着“后街清真寺”几个大字,不远处还有一块同样内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看来这里就是所谓的“后街清真寺”了!
这座清真寺创建于元至正三年(1343),历经明、清和民国多次扩建,乃西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伊斯兰教建筑之一。清真寺内原本建有规模宏伟的牌坊、山门和邦克楼,可惜均毁于文化大革命,如今仅存一座礼拜大殿。
礼拜大殿位于清真寺的最西端,修建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明成化四年(1468)进行扩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由五间前殿、三间后殿、前卷棚外廊三部分组成,全殿内只有两根粗大的明柱,乃具有元代“减柱”遗风的明代宫殿式木结构建筑。
据说,清真寺内现存五通石碑,包括珍贵的《秦州重建清真寺楼碑》和《清嘉庆二十四年督宪禁止永不在寺装粮碑》,以及一块重约千斤的血红色陨石,被当地的信教群众视为宗教圣物。可惜,在乱七八糟的工地上,我连一件都没有看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