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兴趣变成了任务,你还能坚持吗?

当兴趣变成了任务,你还能坚持吗?

作者: 马_超 | 来源:发表于2019-10-08 20:10 被阅读0次

    记忆里,小时候看的第一本书应该是带拼音的故事书,具体叫什么名字已经忘记了。那个时候只是觉得书中的故事很有趣,阅读会让自己不那么无聊,或许是书中的故事能缓解自己当时的没人陪伴的孤独。

    后来,上学了,就开始接触各种书籍,当然,最多的还是教科书,语文,数学,自然......一次性发完这学期的所有书,甚至连体育课都有自己的书。发完新书之后,总是把每一本书都翻一翻,总是想找一些有趣的东西来读。到后来,书越来越多,难度变大,内容也越来越抽象,慢慢失去了最初那种想要去探索新世界的那种快乐。不过,教科书最重要的目的还是让人学会知识。但是,我也会觉得学习开始变成了一种任务,阅读变成了一项机械性的工作,失去了最初那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工作之后,阅读的时间开始减少,每天忙完工作之后,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手机上,读书这件事似乎渐渐被遗弃在一个角落里。

    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去翻看一下,阅读变成了一种寻求问题解决之道的方式,书变成了一种功利性的工具。有时或着是迷茫和焦虑的时候,才去翻看一下,书也变成了一种缓解焦虑的方式。

    当儿时那种阅读的兴趣变成了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时,曾经那份对阅读的热情也消失殆尽了。

    后来,接触了心理学,才知道这是过度辩护效应。

    如果我们为了得到其他东西而实施了某个行为,那么这个行为的价值会被我们低估,这一现象被称为过度辩护效应(Overjusitification Effect)。

    我们做一件事,可能是因为这件事它本身是值得的、我们喜欢做的,也因为它能带来外部的回报,当我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或者我们更加关注外部原因的时候,就会低估甚至忽略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

    小时候,考试考好了,父母总是会承诺要奖励你,当然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功课好,成绩好,奖励也是理所当然,要么是物质,要么是金钱,而且数量还不小呢。

    但是,这样的奖励真的能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吗?

    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位老人,被门口踢足球的小孩吵得不行,无论怎么呵斥都没用。后来老人换了个方法,对孩子说:我喜欢你们踢球,你们每来一天,我就给每人2美元,孩子们非常高兴,踢得更带劲了。过了一段时间,老先生又说:我家里钱不多了,现在来了改成每人1美元。孩子有点闷闷不乐,但还是来踢。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先生说:不好意思,我实在没钱了,现在不能给了。结果孩子们不高兴了,索性不来踢球了。

    孩子们一开始在老人门前踢球,完全是出于让自己的热情,而当老人不断给他们钱时,在无意识中,他们会把踢球和金钱联系到一起,不再是自己的兴趣,而是要获得金钱。当最后一次,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没得到奖励时,他们就不愿意再去做这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了。这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强调物质奖励会改变孩子做事的动力。

    儿童心理学家也指出,物质奖励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把“孩子自己渴望变得更好”的内在动机变成了“我为了得到奖励才去做”的外在动机。

    通常,当家长们在孩子考了好成绩之后奖励孩子,那孩子很有可能就会把二者联系起来,或许他们原本就喜欢学习,原本就体会到了学习的内在价值。但是,外部的奖励渐渐影响到内部原因,这时候,这些奖励就会让他们的兴趣变得岌岌可危。其实,物质奖励是有用,但如果我们过分使用物质来让孩子养成某种习惯,这就是用外在的物质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得到某种奖励。

    德国哲学家、德国最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或许物质奖励只是附带的奖赏,只有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形成源源不断的体验到内在成就感,迸发出生命的热情,这才是属于真正的教育。

    毕竟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让积极的教育有效发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兴趣变成了任务,你还能坚持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im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