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孩子就应该听话,孩子不一定要听话,一是他有自己的反应方式和思维模式,他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我们的附属品。二是我们不一定是对的。
这件事比起怎么办,我觉得为什么更重要。
我有两个儿子,乐乐9岁,小乐6岁。大概是有了小乐以后不长时间,乐乐的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没有以前可爱了,总是有对抗情绪。我印象里,他妈妈总是说;要制住他,不能顺着他。我有一次为了吓住他,把他捆住假装要扔到窗外,把他吓得不轻。现在想起来这些行为后悔的要死,我们的无知对孩子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近两年乐乐变得不自信,胆小,易怒,不听话,对抗,几乎每天和妈妈吵架。两个月前的一天晚上,很晚才写完作业,然后他俩吵架的时候,乐乐说妈妈不爱他,说自己心里有一块三角铁。妈妈哭着说自己失败,还委屈的说自己不偏心。晚上我们聊了很久,我们认识到乐乐才是这个家里最不容易的人,我们想起来自己的种种行为,对乐乐都是伤害。理智上我们不想偏心,但情感和行为上很明显的偏心。乐乐,你不起床在那里干什么呢!你傻呀,衣服自己拿,有病吧,随便,我不管送你了。小乐 起床吧,妈妈给你拿衣服,妈妈再陪你睡5分钟,5分钟就起床好不好。最后我们决定惯着乐乐,不给他着急,保持耐心。
一个多月前,我在一个乐高广告日历上写了几个字,乐乐说历日是他的,对我又喊又叫,不依不饶的闹了半个小时,我只有疼爱,全然接纳,不生一点气,最后抱抱他,第二天早上他很愉快。现在对乐乐遇到的问题,妈妈都是想如果是小乐我会怎么办,然后就怎么办。
乐乐和小乐睡上下铺,乐乐在上铺,前两天早上起床,乐乐坐在床上让妈妈拿袜子,妈妈不急不缓的说让他自己拿,乐乐表态说;不拿就不穿。我赶紧去给他拿袜子,然后问他问什么不自己下来拿,乐乐说小乐不让他坐下铺,拿了袜子要再去上铺穿,所以不自己拿,我表示理解。我爱人表示我不该帮他拿袜子,下午给她发了下面这个信息
1.父母作为孩子的容器,孩子会测试这个容器,他要确保安全,确保是被爱的。他会多次测试,以确保你不是装的,这不是假的。满足他的某些“无理”要求,也可能在某个阶段他会变本加厉。要有耐心,演也要演成真的,重要的事情总是有困难的。
2.换位思考,让我们以孩子的视角理解他,想象我们是这个孩子,想想我们小时候的无助,我们的感受会怎么样。
3.比起规则,安全感是更基础的需求,所以,就建立规则和安全感来说,乐乐要先满足安全感,然后逐渐建立规则。上一次,从老家回来他晚上洗不洗澡,约定了早上洗澡,早上他自己就洗了,信任是一种力量。
4.他有需求,我们满足,而不是评判这个需求应不应该,合不合理,这是他的需求,对他来讲一定是合理的。我们应该信任他的这个需求,信任他的决定,理解他的需求。我觉得这会让他更敢做决定,更自信。
5.温尼科特有一个观点叫60分妈妈,大概是没有必要100%的满足孩子的需求,但要基本满足。我认同这个观点,前天是孩子有安全感,被看见,被尊重,被爱。爱不是你认为自己爱他,爱是全然接受,是满心欢喜。我们还要看到有一些需求是隐藏的,比如他的一些情感需求,有时候他会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所以他才会做那些出格的事儿,他是为了引起注意,证明自己是被关注的,是重要的。焦虑也是因为自我不坚固,没有基本的安全感,怕一个不够好的我是不会接受的。我们要让他感受到他是被全然接受的。
6.在满足一些他的要求的时候,也可以逐渐提个我们的小要求,比如:他不要晚上洗澡,那就让他答应我们明天早上洗澡,如果他履约了,我们应该鼓励他。
幸福的童年会滋养人的一生,不幸的人要用一生去疗愈童年,给他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决定权在我们手里。我真觉得应该把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改成天下没有不是的孩子。
昨天晚上我爱人发来信息,说了乐乐的几个变化,该发脾气的事儿现在情绪很稳定,之前有什么好吃的自顾自己,现在主动分享给家人,爱满足了,物欲占有欲好像低了。总之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