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达生》篇:形全精复,与天合一

《达生》篇:形全精复,与天合一

作者: 红柳_3291 | 来源:发表于2023-05-20 17:43 被阅读0次

    达生者,畅达生命也。《达生》是《庄子》外篇中的第一篇,其主旨是在说养神。

    庄子在《达生》篇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意思是说,通晓生命真实情形的人,不去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通晓命运实情的人,不去做对命运无能为力的事情。只有“不务”那些“无以为”和“无奈何”的事情,也就是做到“弃世”,才能使身“无累”,才能使心“正平”,才能“形全而精复”,从而与天地合而为一。而“不务”或者“弃世”说的就是养神,注重养神才能养身,从而达到“养生”。

    接下来,庄子用十一个寓言故事具体告诉我们,为何要“养神”?既然“养神”如此重要,又该如何“养神”?

    为何要”养神“?

    齐桓公见鬼而病, 齐士皇子告敖告诉他,你所见到的鬼——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可见,齐士知道齐桓公此乃心病,心病还得心药医,他就告诉齐桓公,你见到了“委蛇”鬼就快成为霸主了。齐桓公一听此言,果真心旷神怡,药到病除。可见,养神之重要。

    成语“呆若木鸡”出自《达生》第八篇,此篇借纪渻子驯养斗鸡说明人生休养的四种境界。“方虚憍而恃气”,没有实力却张牙舞爪,此第一种境界。“犹应向景”,入世不深却争强好胜,此第二种境界。“犹疾视而盛气”,虽然低调了但依然眼露锐气、意气用事,此第三种境界。“望之似木鸡”,不动声色,举重若轻,此第四种境界。到达第四种境界的人乃德全之人,德全的人,必然是神凝的人。人生若达到第四种境界,则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神凝的人,持守自然之道完备无缺,精神没有空隙,外物从何处入侵心灵呢?所以,“至人潜(水)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害怕)。”

    如何“养神”?

    练。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即王阳明所说的在事上磨练。那个“操舟如神”的,前提是会游泳会潜水,而这个“会”的境界是指他已经忘记了水,与水融为了一体。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当然是练出来的。就像那个“承蜩犹掇”  的佝偻着,如果不是经过五六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训练,如何能做到竹竿粘蝉就像用手拾取一样呢?

    忘。

    梓庆削木为鐻(乐器),鐻成,见者惊犹鬼神。为何? 梓庆做到了“心斋”。何谓心斋?也就是做到三忘,忘记利益,忘记功名,忘记自我。他做到了“虚静”“无待” ,把“我的自然”与“木的自然”相应和,自然能出神入化。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湣。”以瓦片为赌注而常常碰巧得胜,以衣带环为赌注则害怕心虚,以黄金为赌注则心绪混乱。他们赌赢的机率是差不多的,为什么结果差异如此之大?庄子用“外重内拙”一词说明原因,不能不发人深思——太注重外在内心必然笨拙。

    为猪着想就让猪住猪圈吃糠,为自己着想就想荣华富贵,在庄子的眼中,这样不懂得克制自我欲望和虚荣的人,连猪都不如。

    工倕旋而盖规矩(用手指画圆胜过用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心)一而不桎(窒)。工匠的手指与外物合成一体是因为他不存留于心,因而心志专一没有滞碍。其实就是做到了忘:忘掉脚的大小,什么鞋子都合适;忘记腰的粗细,什么带子都合适;忘记了是非,心无所不适……

    只有忘掉功名利禄和小我的人,才能做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适。有三“适”。

    其一要适应。孔子在“县(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的地方,见一男子游于其中却没有任何危险,很是惊讶。那人解释道,没什么,只是“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也就是顺着水势不由自己。这叫适应自然。

    其二要适度。善御驾的东野稷,应庄公的命令驾车兜一百个圈子而返回,结果纵使他驾车技艺再高超,马却受不了了,最后功败垂成。可见,做事要量力而行,不要好高骛远。要懂得为自己储存能量,有节奏按规律去做事。

    其三要适中。单豹保养其精神心性(年至七旬貌如婴孩),可不小心却被老虎吃掉了。张毅不管大门小户都跟人有来有往,人际关系非常和谐,可不到四十岁却因得了热病而亡。这两个人都是太过执着,执着一端,而忘了另一端,结果招致危险。孔子说,不要过分深藏,不要过分显露,像枯木一样立于中道。只有这样,才能保全性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达生》篇:形全精复,与天合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xjo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