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背诵古诗,诸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宋•邵雍),意思通俗易懂,巧妙运用数字,描写形象生动,一开始就给幼童易读易诵印象。尤其是李白杜甫的那些脍炙人口诗歌,至今琅琅上口吟诵。除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外,与其音韵和谐有很大关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2192/9b90b8c73d394133.jpg)
早些时候我在努力学习写作格律诗,一度迷茫。今天翻看了一些书籍,像《唐诗鉴赏大全》,又在网络里搜索有关资料,获益匪浅。当今诗人中也有写格律诗成功的,如
五律 《中秋有寄》平起入韵 平水韵 七阳
词/穆紫荆 (德国)
秋风草渐黄,岁月渡金阳。
执手红窗下,相分两不忘。
鱼欢新浪岸,燕喜故家墙。
执手天涯外,中秋共月光。
该诗平起平收,读起来琅琅上口。首联写景,秋风草黄点明了时令,一年岁月到此达到了顶峰(金阳)。颔联回忆过去相聚一刻多么幸福,离别那时更是历历在目。颈联借用比兴手法,鱼水承欢,燕歌雁舞,动物世界一派温馨。尾联情势直转直下,回到“执手天涯”的当下,只能千里共婵娟,一种惺惺相惜、一份柔情似水、一片痴心,横空出世,感情力透纸背,让人唏嘘。对于古体诗或近体诗,我心痒痒之而望洋兴叹。一直以来寻求突破,机会终于等来了。下面分享一下我的认知: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2192/2e0ee242a93e2ffb.jpg)
这种 “平水韵”(平水韵部)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规律是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例如
风 雨
(晚唐)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消愁斗几千?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晚年羁泊异乡期间。这篇文章正像是这位饱经人世风雨摧残的一代才人,在生命之火将要熄灭之前所唱出的一曲慷慨不平的悲歌。
![](https://img.haomeiwen.com/i2042192/289e80488bb0bde0.png)
要想学好作对联,要想学习古典诗词,那么就必须认识并熟悉《平水韵》。这是学习古典格律文学必须掌握的,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现代写作近体诗,规定是以《平水韵》为默认韵的。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要一韵到底,而且不能转韵。不识古韵,是永远跨不进古典诗词真正的殿堂的。古诗配古韵,古典又雅气,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这“入声”给找回来。只有把它找回来,我们才有可能认识格律诗词中要求的平仄,才有可能完成我们对古韵对联与近体诗格律规律的掌握。
先行者的建议是,先去熟悉一些入声字,先掌握起来再说。至于其他方法,在熟悉了一部分之后,再去研究一下,那将是更有效率的。抛掉那些理论上的指导,用最直接,最简单,最原始的办法去找窍门。什么最直观的?当然是图形,那么我们就从通过字的形状来记住那哪字是入声字。
比如,我们知道“白”字为入声,那么,几乎所有含有白字的字,几乎都是入声。
例如“泊、粕、伯、柏、帛、舶、箔、珀……”等等(泉字除外)。这样,我们记住一个“白”字,是不是等于记住了一大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