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64962/15b6f1b427c6d311.jpg)
《舞会以后》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名篇。他以自己独特的行文笔法,展现了一段情感激变的心灵历程。
小说中的伊万·瓦西里耶维奇是一个讲话啰嗦冗长的人,然而他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人们只能耐心听他把话说完。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是完全通过人物对话来呈现的。小说从对话开始,以对话贯穿全文,在对话中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绪流动变化,最后故事也以对话终结。
主人公伊万,在他已经老年的时候,回忆起自己三十年前那段炽热的爱恋,在舞会上与舞会以后发生的情感巨变,以致于影响了自己后半生的职业决策,无限感慨唏嘘。
作者以倒叙的手法,从人性的好坏是否由环境导致的这一话题说起,用伊万年轻时的爱情故事和心理纠葛,论证了善恶是人内心的选择,会在一定机缘下曝光,而不是由环境所决定。
作为贵族青年的伊万·瓦西里耶维奇,与彼得上校的美貌女儿瓦莲卡,在舞会上一见倾心。伊万沉浸于热烈的爱恋之中,当观赏过仪表堂堂的上校与女儿瓦莲卡舞蹈后,爱屋及乌地喜欢上瓦莲卡及彼得上校一家,觉得他们如此高贵仁慈,如此温文尔雅。
爱慕之下,他激动难眠,于是在舞会后的凌晨出门上街,机缘凑巧之下遇见了彼得上校正在对士兵施行“夹鞭刑”。
那位不堪忍受沙俄统治的部队虐待士兵的鞑靼人逃走,被抓回后在冰天雪地中赤裸着上身,被两侧士兵列队以军棍暴打到体无完肤,而监督行刑者正是瓦莲卡的父亲彼得上校。鞑靼逃兵不断哀求着“弟兄们,发发慈悲吧”,但没有人胆敢住手。一旦打得轻了,立马迎来彼得上校的耳光惩罚。
看到这一幕的伊万,几乎忍不住想恶心呕吐。
舞会上的帝俄大臣和官员们,个个显得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而舞会后的他们则完全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面貌,伪善腐朽、凶残暴虐。在两种场景的强烈对比之下,伊万·瓦西里耶维奇看到了表面豪华奢靡的贵族军官生活之下,还有他从前未知的黑暗残忍、毒辣冷酷的另一面。
他感到不寒而栗,从而也浇熄了对瓦莲卡的爱恋。他忘不掉这段记忆,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彼此之间存在无法消除的鸿沟——不是因为贵族身份,而是人性和世界观差异。于是一份爱情无疾而终,他的人生方向也发生了转变,他不再像原先计划的那样去服军役,没有进军队供职,也没有在任何地方政府供职。
不容怀疑伊万对瓦莲卡纯洁的爱情,那种感情绝对真挚坦诚。之所以会在爱情和职业生涯的选择上,发生巨大落差的缘由,要从作家的基督教背景上去理解,以及他对主人公心态转变的特殊的宗教式情感上去理解,才不至于觉得这种改变过于突兀和荒谬。而这也是作者所着力塑造的主人公形象,通过心理情绪改变,描摹出一种内心的信仰和选择,同时也体现了心灵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是的,你们现代的青年就是这样。你们眼里只有肉体。我们那个时代可不同。我爱得越强烈,就越是不注意她的肉体。你们现在只看到腿子、脚踝和别的什么,你们恨不得把所爱的女人脱个精光,而在我看来,正像Alphonse Karr——他是一位好作家——说的:我的恋爱对象永远穿着一身铜打的衣服。我们不是把她脱个精光,而是极力遮盖她赤裸的身体,像挪亚的好儿子一样。嗨,反正你们不会了解……”
这是那个时代的纯真爱情,是一个基督教贵族青年情窦初开的坦诚心声。在他对瓦莲卡爱意最浓烈的巅峰,作者写到:
我不但愉快和满意,甚至感到幸福、陶然,我善良,我不是原来的我,而是一个不知有恶、只能行善的超凡脱俗的人了。我把那片羽毛塞进手套,呆呆地站在那里,再也离不开她。作者是个典型的基督徒,在他的文学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贯彻了他自己满怀浓郁宗教色彩的情感基础之上,对人情和世态的理解。当纯洁爱情和内心仁善的选择发生冲突时,伊万几近崩溃,痛苦挣扎,在醉酒中麻痹自己。伊万的心理微妙而细腻的煎熬,纤毫毕现地在作者笔下呈现。然而故事的最后,爱情呢?
“爱情吗?爱情从这一天起衰退了。当她像平常那样面带笑容在沉思的时候,我立刻想起广场上的上校,总觉得有点别扭和不快,于是我跟她见面的次数渐渐减少,结果爱情便消失了。世界上就有这样的事情,它使得人的整个生活发生变化,走上新的方向。你们却说……”他结束道。
人群依然熙熙攘攘,世间依然你来我往,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然而一切都在悄悄发生改变。
托尔斯泰一生忙忙碌碌。他虽然出身贵族,却还是历经过各种职业生涯。他参军作战、出国游历、改革办教育、做调解人、当陪审员、调查平民、探访监狱等等。他始终关切着中下层饱经苦难的平民,他为备受欺凌的农民奔走疾呼,他在困顿黑暗的时代思考探究。
他的作品充满人性的爱与悲悯。他写平凡中的伟大,也写平凡中的可怕。他写人心各种阶段的变化,然而也不止写了人心,他其实也在写世界的变化。机遇,往往也促进重大的转变,重大的醒悟。他始终在变化中保持清醒的现实批判主义,其实他并不为批判,只是坦诚地遵从内心的选择。
列夫·托尔斯泰说:在文学当中如果不承载着对世界的理解与关注,对人性的探求,而只是沉迷在技巧的玩弄中,这样的作品其实不是所谓的文学而是典型的文学犯罪。
在《舞会以后》这个短篇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同样坚持了这一宗旨,执着与肯定人性的修养,孜孜不倦追求对人性的永恒关怀。在此立意基础上,他写出了《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一个地主的早晨》等等经典巨制,是他让俄国文学走上世界文坛的巅峰。他虽然只活在1828年至1910年期间的82年,但他的作品寿延千年而不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