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岂有不识王渔洋

在陈老师工作室看他挥毫泼墨也是一种学习的机会,他的学问往往在笔墨之外,使我获益匪浅。他在宣纸上写了句,“豆棚瓜下雨如丝”,七个大字。我不解的问,这几个字啥意思?他说,朋友在乡下搞了个农家乐,阅览室里请我写幅字补壁。我说这句话啥意思?他说,你不知道?我说,不知道。他说,《聊斋志异》知道吗?我说,看过。他说,王渔洋知道吗?我说,不知道。他说,亏你还岀版过几本书的,天天在写字,连王渔洋都不认识。
陈梅璋说,他六岁时父亲让他学毛笔字,同时要他背诵唐诗三百首,读书后有时给他讲《聊斋》的故事,上中学后就让他读王渔洋的《手镜》。这句“豆棚瓜下雨如丝”,就是王渔洋对《聊斋志异》的点评。陈老师还说,听父亲说,王渔洋的《手镜》在过去的文人中不亚于唐诗三百首,读书人是人手一册。我想,你分明是说给我听的吗,王渔洋何许人也?
我回家上百度查询了一下——王渔洋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享年78岁,官至刑部尚书。身后因避雍正(胤禛)讳追改士正,到乾隆时,乾隆认为“正”“禛”相差太远,恐流传日久,后人不知为何人,诏改士祯,补谥“文简”。从二十六岁开始为官,累官至刑部尚书,是著名的清官廉吏。从政之余勤于著述,一生三十六种五百六十多卷。独创诗论“神韵”说,主盟诗坛半个世纪之久。浩瀚的诗文掩盖了他洁已爱民,廉洁奉公的政绩,被誉为“一代诗宗”“文坛领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
我还查询了王渔洋点评《聊斋志异》的这首诗——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百度上的解读:第一句——因为蒲松龄写的是花妖狐怪,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说是“姑妄言之姑听之”。也就是说姑且听他这么说。“豆棚瓜架雨如丝”是写聊斋的故事谈论的场所,在豆棚瓜架之下人们听着雨谈着聊斋解闷。这句道出了聊斋接地气,老百姓喜闻乐道。
第二句——“料应厌作人间语”,就是聊斋故事书内容,写花妖狐怪而不写人,料想他是厌倦了写人,因为有时候人还没有花妖狐怪可爱。“爱听秋坟鬼唱诗”,就是聊斋喜欢鬼狐故事,钟爱于这个题材。
难怪书法大家都是学贯中西,满腹经纶,唐诗宋词落笔就来。我记得,陈梅璋曾经对恩师的评价是,沈尹默首先是个思想家、教育家、诗人,然后才是个书法家。想想也是,鹏举兄曾说——书法对应的是人心、中国人的心,书法就不仅仅是艺术了。可以明确地说,书法本意是行文,是以文字来表达心事和心意的。书法作为艺术的美感,是由文字生发的。这是书法的原本、书法的来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