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城市的侥幸(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43307981/
各位好,我是“西以为常”,一只国企搬砖狗,业余是公众号“小城市的侥幸”的运营,虽然这个号至今还是大写的失败。回归正题。
1如何考上贵阳一中?
作为贵阳一中毕业11年的老学姐,至今仍然铭记“今天我以一中为荣,明天一中以我为荣”的校训。但事实是,我只能做到今天、明天、后天,都以一中为荣。
虽然时隔多年,贵阳一中选拔生源的形式有所改变,但应试教育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希望我的经验对大家备课有帮助。
当年贵州的地州市中考前十名可以报考参加贵阳一中理科实验班,只要考数学英语两门。出题方向是高中知识以及数学、英语竞赛方面的内容。由于考试那年我对命题方向一无所知,抱着初中教辅啃了十几天,复习得南辕北辙,果断没通过理科实验班的考试。幸好人品爆发,落入第二档,进了平行班。
这里强调一下,补习奥数和竞赛英语的好处,这种前瞻性的超前学习会给那种本身性格比较内敛的孩子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与“稳稳的幸福”,我是非常提倡的。举一个例子,我刚上初二时,原本数学成绩就并不突出,突然加开了物理课,加上女生的抽象理性思维普遍弱于男生,一度学习非常吃力。机缘巧合之下妈妈在另一个阿姨那里听说奥数这个东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我送去。我并不是那种聪明的人,也没有奥数的天赋,只得过几个小奖,但确实给了我后面学理科很多帮助。那些数学思维会在每次学习陷入泥淖时,站在岸边对我施以援手。至于竞赛英语是系统地进行语法、词汇突击,能大幅提升应试能力。
再说说我表弟考入理科实验班的情况:表弟当年中考失利,不在毕节市中考前十名之列。大概二十几名吧。而家人还是想为他争取一次贵阳一中选拔考试的机会。得到班主任指点的我,带着刚拿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去找了时任校长,一番介绍之下终于为表弟争取到一个考试名额。如今回想,规则之下,有些争取和运作的确必要。也更为感谢当时一中没有以一次考试就抹杀了一个学生对这里的向往之情。因为进入社会,遇到过太多一锤定音。表弟有了我这个备考的前车之鉴,复习方向明确,不负众望进了理科实验班。
虽说现在的教育方向是取消划分重点班与普通班。但这种差距肯定还是存在的。重点班是以强度高、进度快、更针对应试的超前教育模式,拔得头筹。比如我们高三上学期平行班还在学高三的课本时,实验班的同学已进入高考复习阶段了。
至于在贵阳一中就读的情况,推荐大家在知乎搜索这个问题:在贵阳一中就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同学们会告诉你。我的评价是:去贵阳一中读书是我有限经验中做得最正确的决定,高中三年是我有限经验中过得最开心、最积极、最明晰的时光。
2 贵阳家长应该知道的事
读到贵阳一中,对贵阳的家长和学生来说就万事大吉了吗?不是的。教育是持久战。
同学一场,我们往往误会大家都差不多,实则只是命运的短暂交集,很多不过是一场表面缘分。
我的高中校友中不乏家境优渥者,定居国外的不在少数,有留学多国已经花费三四百万,仍在继续深造的;有对工作不慎满意,就可以毫无经济负担地辞职重新留学的;有能在上海长期租房一心考验的……但也有普通家庭卖了观山湖区的房子留学,学成回贵阳后,家里又得重新筹钱给他买房子,而且还是在观山湖区的。
记得当年我大学时,看着身边为留学准备的同学,说对留学不向往,是假的。妈妈也说,只要我愿意去,她就是砸锅卖铁(卖房子)也要支持。最终我还是毅然拒绝,因为我那时隐约感觉到花真金白银去镀”金”回来,并非一笔划算的买卖。而且,我不想让家里因为我不成熟的欲望而加重经济负担。
极其相似的,老公当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计算机学院保送博士的名额,也是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条件,选择本科毕业直接去华为武汉研究生工作。不遗憾吗?肯定是假的。我们俩如今时不时还会聊起,要是当时能继续读书,眼界和平台会得到怎样的提升。毕竟,他看到同学博士毕业工资甩自己几档,或多或少会眼红。毕竟,我听到当初成绩逊色自己的同学读了博士,人之常情是要羡慕的。但是你说后悔吗?这是我们当年权衡利弊后作出的理性选择。也幸亏如此,家里尚有子弹,资助我在贵阳买房扎根。
教育,本质也是一种投资。是投资,就要讲求投资回报率,尤其是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要充分考虑各项教育投资的必要性。以某些需要花重金的艺术类培训为例,就要预判你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艺术天赋,能否达到足够的艺术造诣。私以为,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最值得投资的应该是高度针对应试教育的补习或者能为以后就业奠定基础技能型培训。
为人父母,如果只是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由,花钱花时间,花式上培训班,单纯逼迫孩子学习。那其实只是以战术上的尽职尽责掩盖自己战略上的偷懒、失责。很明显,逼别人努力总是比逼自己努力容易的。你现在要成功都这么难,以后孩子出人头地会简单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起跑线说的就是父母本身啊!
父母为家庭努力拼搏、勤于学习的示范效应远比耳提面命督促孩子认真写作业的唠叨来得振聋发聩。父母更应该做的是提高自己的“占坑”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多赚钱,多占据优势资源。你的学历、智商、颜值,很有可能是下一代无法继承的。但资产、赚钱的体系、门道却是可遗传的。这些东西,至少能让你的孩子在教育转型分流(教育减负、使更多资质平平的孩子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成为精英的专利)、学历通货膨胀(文凭可兑换的价值持续走低)越来越严重的未来,过得相对轻松一些,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关注公众号:小城市的侥幸 ,践行贵阳生活的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