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公下班回家,我心血来潮,想表示一下我的关心,于是微笑着问他:今天过得开心吗?谁知他面无表情地说:问这个干嘛?这么奇怪!他的反应让我有点诧异,我说:我只是想表达一下关心,你怎么这个反应?他继续冷冷的说:我也不知道,你不是学心理学吗?自己分析分析!我没有气恼,略微想想后告诉他:你不习惯被关心,你的童年经历造成你内心收缩,对爱的表达本能地抗拒。换作以前,看他这态度我一定会炸毛。这次我一点也没生气,反而觉得好好笑。看清真相以后,对自己对别人都不容易生气怨怼。
跟闺蜜聊到这事,她说国外的人都习惯下班回家互相问候是否过得愉快,不这样做反而会觉得怪怪的。她推荐我看武志红的演讲,关于能量的呼应与链接。武志红说,孩子带着满满的能量降临人世,能量向外发散,就像章鱼伸出触须,如果触须(能量)能够及时被回应被链接,能量就能顺畅的流通。反之,如果被漠视或者被粗暴对待,触须就不得不往回收,能量会被堵塞,淤积在内,长期以往,会造成心理创伤,要么自我封闭导致抑郁,要么向外爆发,形成暴力。
朋友说她的父母一直给她足够的理解和回应,所以她从小内心安定,敢于做自己。这在我们那一辈父母里非常少见。我们的父辈在成长过程中情感大多被漠视甚至被压制,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很看重家庭,却很少将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尤其是男孩子,情感更容易被漠视。所以我们的父辈非常不善于表达情感。我的父亲跟母亲吵架后,父亲通常用冷暴力来应对,会几天对我母亲不理不睬。父亲虽然很爱我和姐姐,但从来没有通过言语表达过,很多时候表达关心都是用埋怨指责的方式。童年记忆里有好几次我都是自己哭着睡着的,悲伤很少被看见,很少被回应。这导致我不知道如何处理情绪,内心总有不安定感,遇到挫折容易放弃。然后带着这种创伤,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也没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呼应和链接,导致孩子也出现同样的问题。
武志红讲了一个案例。
一个三岁的孩子每天出门都看到火车经过,他每次都说:妈妈,火车!他妈妈每次都回应:是的,那是火车。有一天他又说看到了火车,妈妈回应说:是的,那是火车,我跟你一样,看到火车好兴奋!孩子听了,一脸幸福地说:妈妈,我好爱你!
你看,这就是被呼应的美好感觉,它让我们感受到爱,感受到平和喜悦,然后这种爱和喜悦会流通,被传递出去。
愿每一个父母都能明白孩子被看见和被呼应的重要性。愿我们都能带着觉知和智慧,好好的回应孩子,让孩子有爱,有勇气,有力量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