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是一本旅行指南。这是一本专为黑人准备的旅行指南,上面详细标注了黑人能去的餐厅、酒店、甚至出没的时间。
电影《绿皮书》讲述了一个意大利裔白人司机托尼,受雇于一位黑人钢琴家雪利,他们共同南下巡演的故事。影片以六十年代的美国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种族歧视的丑陋。我不想评论宏大的社会问题,只想写一写触动我内心的黑人主人公——雪利。
影片一开始,托尼和雪利下榻到第一家酒店时,托尼在阳台上吸烟,看到雪利一个人在门前喝酒。我就看到了雪利的眼睛里弥漫着忧郁的气质和无与伦比的孤独。
随着情节的推进,我更是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雪利。
邀请他演奏的会所不允许他用公用的厕所;高级西装店的店员不允许他试穿西装;在酒吧,被一群白人欺负;在浴室,被警察脱光了扣押;甚至,连运钢琴的工人,也认为他只配弹个垃圾钢琴……而这其中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是个黑人!可这些他都默默地忍受了,他说:暴力无法取胜,坚守尊严才会赢。
为了尊严,他宁可返回旅馆去厕所也不在荒地里解决;为了尊严,他一次次笑着为白人们奉上一场场精彩演出;为了尊严,他放弃在南方尊贵的地位,选择艰难地北上,只想用行动让白人了解黑人、接纳黑人,让一个阶级与另一个阶级和解。为了尊严,他选择忍耐,选择改变自己也选择去改变白人的观念。可是,坚守尊严的他并没有赢:那些有钱的白人们欣赏他的艺术,却歧视他这个黑鬼。就连田间的黑人农夫,看到他一身西装革履的打扮时,也像怪物一样看他。
黑夜,他冲进了瓢泼大雨,他大喊:“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告诉我托尼,我是谁?”白人不接纳他,黑人不理解他,因为他是同性恋更是被警察看成“另类中的另类”。“我是谁?”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黑人的世界回不去,白人的世界进不来,这是何等的孤独,又是何等的绝望!
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一种人,不甘于命运的安排,总想抗争、总想改变。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当然还有雪利。我钦佩他们的勇气,可是却无比心疼他们千疮百孔的灵魂。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霍尔顿住进了精神病院;把画画当作唯一理想的斯特里克兰德,患麻风病早逝;雪利,三个领域的博士,他能把自己锻造成高贵的人,但依然无法改变因种族而被歧视的命运。置身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或者置身在历史的长河,每个生命个体实在太卑微。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一个问题。
好在,黑暗中总会有一道光,带给人慰藉与温暖。托尼就是雪利的那道光。虽然他一开始对黑人也存有成见,但他真实、简单,生性纯良,他会非常认真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是白人,但他也为雪利打抱不平,多次救雪利于危机时刻。两个人由最初的争执,到最后彼此信任。这种情谊,超越种族、超越阶级。忘不了,他在雪利演出成功时的那份开心;忘不了,他在雪利被侮辱时的那份愤怒;他会给妻子写流水账似的情书,也会深沉地告诉雪利:前进一步,就会走出孤独。在他的影响下,雪利博士不那么高冷了,也有了那么一点人间烟火。
所以,我想:让人心生隔阂的也许从来都不是肤色和阶级,而是丑陋的人性。托尼虽粗俗,但他真诚善良;那些看雪利演奏的白人们,虽然懂艺术,但却冷酷虚伪。
所以,雪利,你大可不必让全世界来接纳你,有些人的心就是一片海,你也许永远都看不到深藏的暗礁,但尖锐的石头会刺得你伤痕累累。
每个人都会寻觅到适合自己的生命场。影片最后:因为酒店不允许雪利和白人在同一个餐厅就餐,雪利拒绝了为他们演出。在白人们惊讶的目光中,他和托尼走进了一个黑人酒吧,雪利在舞台上为黑人们弹钢琴。酒吧内掌声雷动,欢呼声不绝于耳。舞台上的雪利第一次露出灿烂的笑容。在结尾,雪利还带着红酒敲开了托尼家门,和这个普通的大家庭一起过圣诞节。
生活的这个世界,阶级一直都存在,歧视从来都不会消失。但有什么关系呢?在我们的生命中,只需做我们自己,喜欢你的人自然喜欢你,不喜欢的人就让他在那里吧,我们不要怨恨,不要沮丧,不要恐惧,接纳一切的发生,从此,人生云淡风轻。
在懂你的人群中散步,尽享生命的喜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