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印象里,每年的六一,我们都提前一个月就要开始忙碌了。从制订校服,到老师们策划节目,再到被老师们“选中”,排练各种节目,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我在的第一小学,那时候叫城关小学,是个重点学校,六一节目多的我数都数不过来。经常上了一半的课,有同学被某个老师叫走排练去了。
但到了大年级就学业为主,参加节目的同学就不多了。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我还是被选中,表演过一年节目。
我是被美术老师选中的,同好多不同年级的同学,一起完成一幅“巨画”。这幅画有多长,老师大概说过,可是我没有印象。用我孩童的眼光去丈量,我们在几个老师的指挥下进场,我们围着场地一直走,一直走,最后围成了里外两个圈,才停下来。然后蹲下去,在自己的范围内,完成自己的创作。然后再站起来,转一圈,让大家欣赏,在大家的掌声中慢慢走出场外。
虽然没有参加唱歌跳舞,但用独特的方式,完成过六一儿童节的表演,内心无比骄傲。
在我心里,最完美,最美好的六一,也就是在城关小学。但是最快乐的六一是在村里上学那会儿。
村里的学校年级少,每个年级一个班,一个班只有几个学生。大家都是从小的玩伴,谁家有几只鸡都清楚的关系,时常校里校外疯跑,也时常吵的脸红脖子粗,那是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虽然学生少,但不是全部同学参加表演。老师只会挑选几个人,带着他们去别的学校,联合出演。我们大部分同学穿着白短袖衬衫,女生蓝色背带裙,男生蓝色长裤的新校服,拿着皱纹纸制作的大红花,排着队伍练习喊口号。
城关小学人数多,提前一天,独立在体育场完成表演,第二天县城其他学校再去体育场表演。所以,我经历过城关小学的独立演出,也经历过众多小学联合演出。
我们村子距离体育场不远,但我们也不会直接去体育场。每个学校的队伍在指定的地点集合,要绕着县城主街道游行一圈。
排最前边的是军乐队、腰鼓队,他们的衣服独特,我那时候一直以为是校服,羡慕不已。然后就是各个小学的队伍,手里拿着不同颜色花朵、花环,听着老师的哨声,跟着往前走。
走一段路,大家齐声高喊“庆祝庆祝,热烈庆祝,庆祝六一儿童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喊破喉咙的使劲喊,甭提多高兴了。
围绕县城街道游行一大圈,然后才入场。等入场的时候,观众席早被人占满,有人专门去清场,维持秩序,给学生们腾地方。大家就顶着大太阳,在外边等,直到所有人有序坐下来,听讲话,看节目,发奖状,直到中午才能散场。
那个老体育场,是五六十年代的苏联建筑风格,平时门都不开,每次我们伙伴们想进去,都是在儿童节这天。里边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大半一圈观众席围着主席台,最高处的高度有二层楼那么高。作为一个小孩,台阶很多,也很高,从上边往下看,坡度还有点陡,我总是害怕往下走,担心一只脚迈下去,会滚落下去。
最上边很宽,能容几个人并排走路,所以卖冰棍的也能进来,在上边摆着箱子卖冰棍、冰棒、冰袋,好像开始的时候是1毛钱,到后来一直涨价,2毛、5毛。早上出来的时候,家人给我们一块钱,让我们买冰棍。
那个年代娱乐节目少,来看六一节目的人非常多,道远的乡村,有人开三轮车、拖拉机、赶马车,载着村民来观看,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
等演出结束,人群在交警和老师们的指挥下,陆陆续续往出走。说是走,其实都是拥挤,谁还听指挥,好久才能出场散去,我们同学们也是自己回家。大部分学生没有家长接,走着来的,再走着回去。只是来时排着队伍,老师监管。回去的时候各自结伴而行。大概从小散养惯了,哪怕一个人走回去,也是正常情况,谁也很少过问。大概因为我们都是县城里外的村子的,那时候乡村是没有节目的,放假自由安排。
转眼三十年过去,现在过节和九十年代大不一样。这一天热热闹闹过完儿童节,也就预示着毕业班的孩子们马上要毕业了,即将告别小学时代,同时,童年时光也要画上句号。我道不是替他们惆怅什么,只是觉得我们也是这样盼着放学,盼着长大,盼着毕业的走下去的,等到了某一天,开始想念童年,想回到童年,不再想长大。
回首那段时光,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淡淡的惆怅。那些美好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但那些珍贵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一去不复返的日子,让我不知道如何表达。
忽然的,泪眼婆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