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网:相比中国到底有多少地级市、县级市这样清晰的行政级别城市数量,中国到底有多少个都市圈,一直以来都各方观点不一。归根结底,在于各方对于“都市圈”衡量标准的不同。
日前,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主办的"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研讨会"在北京市举行。研讨会上发布了这份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下称“报告”)。
按照该报告的说法,目前,除港澳台之外,全国共有34个中心城市都市圈,占到全国总面积的24%,总人口的59%,GDP的77.8%。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
中心城市都市圈数量扩容到34个
报告建议,将城区人口500万人以上、1小时左右通勤圈内人口密度超过1500人/平方公里作为都市圈划定的基本门槛。
报告显示,按照上述标准,在不含港澳台地区的情况下,全国共识别出34个中心城市都市圈,其中有3个地区的8个都市圈(首都都市圈2个,长三角4个,珠三角2个)的范围已经相互重叠、连片发展,形成了都市连绵区,其余26个是相对独立的都市圈。
34个都市圈中心城市分别为: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广州、深圳、北京、天津、合肥、青岛、成都、西安、郑州、厦门、济南、武汉、石家庄、长春、太原、长沙、贵阳、南宁、沈阳、南昌、昆明、重庆、银川、哈尔滨、大连、兰州、福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西宁。
上述都市圈的总面积约为232.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比重的24%;总人口约为81590.5万人,占全国比重的59%,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77.8%。
报告还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约有25个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基本覆盖了我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东部、中部、东北地区的主要省会城市。
都市圈的成熟型、发展型和培育型
报告还以连通性、流动性、协同性为总体导向对全国34个都市圈形成的29个测算单元做了整体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这些都市圈被分为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是成熟型都市圈,即经济总量大、城镇高度密集、城镇间联系紧密的都市连绵区(共6个都市圈):包括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
不过报告认为,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进入都市连绵区阶段,在这两个城市群中的多个都市圈范围已经相互重叠,故合并为长三角连绵区和珠三角连绵区。
长三角连绵区包括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宁波市为中心城市的城镇密集区域,在都市圈发展水平、中心城市贡献度、同城化机制三个方面位于全国首位,都市圈联系强度方面位于全国第二(苏锡常都市圈不在此列是由于三城城区人口均不足500万)。
珠三角连绵区指以广州市都市圈和深圳市都市圈所在区域,发展质量仅次于长三角,但在内部城市之间联系度上优于长三角。
第二层级是发展型都市圈,多处于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其发展水平与第一层级有一定差距。(共16个都市圈,17个中心城市):包括首都都市圈(由北京都市圈+天津都市圈连绵组成)、合肥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成都都市圈、西安都市圈、郑州都市圈、厦门都市圈、济南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石家庄都市圈、长春都市圈、太原都市圈、长沙都市圈、贵阳都市圈、南宁都市圈、沈阳都市圈。
第三个层级是培育型都市圈,是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的潜在都市圈(共11个都市圈):包括南昌都市圈、昆明都市圈、重庆都市圈、银川都市圈、哈尔滨都市圈、大连都市圈、兰州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呼和浩特都市圈、乌鲁木齐都市圈、西宁都市圈。
当下城市圈的一般情况
报告指出,除去长三角和珠三角连绵区,一些发展型都市圈在一些单项排名中很突出。
在都市圈发展水平排名中,首都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厦门都市圈排名靠前。报告认为,首都都市圈之所以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主要在于北京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多体现在全国尺度,其次,河北相关城市与北京和天津相比存在断层,拉低整体发展水平。
合肥、太原、郑州、成都都市圈在中心城市贡献度上排名靠前,说明这些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和服务能力相对较好。
西安、厦门、重庆、成都在都市圈联系强度评分中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和首都都市圈。
不过,与国际成熟都市圈相比,中国都市圈发展水平依然偏低。例如,上海城市圈的人口密度仅为东京都市圈的一半,地均GDP产出最高的深圳都市圈为每平方千米1.7亿元,远低于大伦敦区的14.8亿元和东京都市圈的6.6亿元。
上述报告还指出,中国都市圈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还包括内部联系不紧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弱、同城化水平低、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资源过于集中等。
事实上无论是哪家机构推出的区域经济相关报告,一方面这始终都是一家之言,大家无论观点认同与否都无须过度反应;另一方面来自不同方向的观点越多,越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开拓视野与眼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多达34个都市圈的数量甚至已经超过了目前中国大陆地区行政区的总量,一定程度上是对“城市圈”概念的大幅度降维接地气式的操作,但依旧有其可参考之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