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维》一书中,谈到“森林模型”,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地图中间是一片森林,森林周边则是大片草地,一条河流贯穿了森林和草地。老虎和熊等大型食肉动物占据了森林中央;狼群则避开老虎和熊的领地,在森林中部稍外侧建立巢穴;鸟类避开地面,在树上筑窝;而兔子则在森林外部的草地上挖洞繁衍。
叶修老师在这幅场景中,重点让我们关注兔子的生存环境,与老虎、狼相比,兔子处于弱势地位,既没有健壮的身体,也没有锋利的爪牙,兔子的智慧,在于它离开老虎和狼密集居住的森林中部,在森林边缘与草地生存。
当我反复咀嚼这段话,不免感慨这些年一路走来,似乎与场景“兔子”有几分相似,不过,要说碰到强手刻意逃避,应该不至于,但说是标榜自己有“兔子”的智慧,我想也不见得,在我看来,自己这些年的取舍,结合心理学知识来看,我想更应该气质类型来解释。
记得师范时,心理学老师举了个事例,至今我记忆犹深,她说,有四人去看电影,到影院门口时,发现“票”不翼而飞了,属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冲进去,属多血质的人,随机应变溜进去,而属粘液质的人,自认倒霉转身回家,当初,我听完这个事例,潜意识里,很自然地将自己归结为粘液质一类的人,唯一不同的是,我骨子里有种“不认输”的劲,也就是说,当我因无法进影院,转身回家后,我绝不会自怨自艾,而一定会另寻蹊径做点有意义的事,来弥补错过一场精彩电影的损失。
现在比较流行一句话,好性格成就好人生,而我这样的性格,多留与别人的印象是,有傲气,甚至不乏自命清高,尤其在崇尚关系学,讲资源,讲人脉的当下,凡事不据理力争,刻意逢迎,习惯偏处一隅,因此,做成一件事,相比他人,似乎多了几分悲壮,不过,换来的好处是,“筋骨”更强壮,同时有了更多“被看见”的机会。
十年中,我从乡下,再到职高,再到城区,不停地考调,耗尽心机,终于到了心仪的学校,所谓的“心仪”,当然也仅为我个人理解,师范毕业,从村小教到初中,一直身处普教,外在的评价,令我视学生的成绩为脸面,也习惯了用学生成绩来衡量工作价值,可职高生多半为中考之后筛下的“渣”,原谅我用这么不文雅的词形容他们,现实是他们的学习劲头以及职业学校本身的定位,让文化老师很难有成就感,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当不明就理的老师,羡慕我们没有升学压力工作轻松时,或许只有我们职高老师内心明白,每天与职高生相处时,是何等的心力交瘁。
除却单位不顺心如意之外,当然还有家庭的原因,一再权衡之后,我选择离开职高,来到城区一所九年一贯制初中,不得不承认,初来乍到,我是满腔热情,可现实泼我一身冷水,新校草创不久,为更快出成绩赢得社会关注,全校每个年级分了四个类型的班,集中优势资源教优生,而我,无资源,无背景,纵有此小名气,但在职高呆了几年,早已是昨日黄花,入不得领导法眼,因此,很自然地做了末等班的班主任,我戏谑自己从一所职高滑向一间“职班”,事实也果如我所料,89个孩子,个个不是省油的灯,每天与他们斗智斗勇,坦率地说,有时黔驴技穷,难免大发雷霆,我转念一想,这样总伤肝动肺的也不行呀,才三十几岁的人,保不准未老先衰,因此,一度后悔当初的选择
要说之后工作态度转变,是得益于《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这本书,这本书之所以被我相中,实话实说,是“懒”字诱惑了我,做普通班班主任,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体力消耗是其次,关键心累,坦率地讲,我原先很不屑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潜意识里认为都是“假大空”,在我看来,一线教师“分数”才是硬道理,“分数”才决定你在同事及领导前的话语权,有了“分数”这真金白银,谁又会去关注你怎么管理班级呢?现实让我明白,我的普通班是出不了成绩,“维稳”才是我最主要的职责。
当我学着试用书中的招术“维稳”,发现不但轻松,而且有效,于是我信了书中真有“黄金屋”,接下着一收不可收拾,魏书生,梅洪建,李镇西,郑英等老师的书,被我一一收入囊中,学习育人方法,领悟教育智慧,尤其令我想不到的是,我学着教育名家,试写自己的班级故事,居然获市一等奖,参加班主任技能大赛,喜获省一等奖。
而这些,并非闭门造车,所有的素材,都来源于我真实的教育情境。有时,当我摩娑着大红荣誉证书,怎么也意想不到,它们居然会与我“结缘”,那一刻,也让我明白,就算人处“边缘”,只要心中不怨不恼,悠游自己的领地,同样可以品尝到生活的美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