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说某某会反复读一本好书,然而,在现实中,重读一本书是非常罕见的。
从小到大,除了背课文的时候会反复看一篇文章以外,几乎没怎么研究过文章或者书。一个故事即使再精彩,也没有再读一遍的打算。在心目中,那个故事我知道了就可以了,重复有什么意义呢?已经知道的情节和结局,在阅读过程中不再有满怀的期待,不再有惊心动魄,不再有担惊受怕。那么,重读的意义是什么?
可能正是受到这种浅显的知道主义迫害,目前我仍然无法深入的剖析一个故事,现在,即使有意去反复读一个作品,也不会有更多的发现。偶尔会觉得曾经的阅读理解真的很重要,悔不当初。
随着阅读量的扩大(当然是一点点堆起来恶),觉得总是去尝鲜并没有什么收获。在忙于赶路的时候,根本不会留心观察身边的美景,导致一路走来匆匆而过,什么也没有留下。
对自己阅读方法进行反思,发现不是读的少,而是思考的少。试问,世间的道理有多少?很少。看得多了,会发现很多人说的都是同样的话,只是说的方式不同,会让人瞬间觉得十分新颖。然而,这些说出新颖感的人,一定是对这道理进行了反复的琢磨,才会讲述出属于自己的真理。这就是温故而知新。
一本经典著作,其中必然有着诸多奥妙,不然怎会流芳千古,让几世几代人都趋之若鹜。粗略的阅读,知道其中的梗概,断然没有发挥书本身的价值。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发现书中的无穷奥妙,吸收其中的精华,才能让阅读更加有意义。作者不会清空编造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他们有要表达的东西,而高手就是要感悟这些东西,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
曾经特别不理解一个同学,竟然能反复看《射雕英雄传》还不腻,每次看的时候都津津有味。再后来就开始佩服这样的人,因为我知道他们是真正在欣赏,而不仅仅是为了看过。我也反复看过一些电影,像《教父》,只能说每次看都能发现一些此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但始终没有触及其中的艺术层面。
渐渐的,觉得反复是应该,也是值得做的一件事。因为,我重新阅读了三遍经济学原理,竟然每一遍都会发现此前的一些记录是错误的,而且对其中的一些内容,也会主动写上两句思考。一旦自己进入这种状态,就会感觉真正是在读,而不只是看看而已。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流传了千年之久。直到现在还没有普及到所有人那里。看来,道理越是简单,就越是难以得到支持。大家都喜欢振聋发聩,都喜欢特别深奥的东西。在简单的问题上浪费脑细胞,实在是有一些可惜。
现在,还是在反复读此前觉得还不错的书。不会害怕赶不上潮流,不会担心别人知道的比自己多,因为我相信真理只有那么几个,说来说去都是一回事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