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我都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
很多道理古人都总结好了,最近看到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已经忘了意思,看到解读的时候,才想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只学习不思考是没什么卵用的,只思考不学习更是没有什么卵用。
没有阅读的思考,是无根之水,没有思考的阅读,是贫瘠的土壤。
大量的阅读,并不是为了把别人的观念和价值观移植到我们大脑,而是为了在大量不同甚至对立的事实和观点之中,逐渐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
之前有个朋友跟我说,陈道明演读书人的气质,是没法演出来的,那种阅读量很大的人,并且思考很深的人,说出的话都可能被我们奉为金句,写出的文章都会被我们收藏起来反复阅读。
相信践行者都怕两种人,一种是读书太多的,无论工作生活都能用理论来套死我们,但是他们自己是不一定用到这些知识的,另一种是不读书而且觉得读书无用的,甚至直接把赚钱和读书对立起来的。
我们都体会过通过阅读获得成长,或者俗一点,通过阅读赚到了更多的钱,跟没有体验过这种快感的人是挺难解释的。
以上两种其实都还好沟通,毕竟人是会进化的,我们大多数都经历过读书无用论和死读书的阶段,跨过去就是海阔天空,但是我更怕的是:盲信不讲理的人。
文革的历史我了解的不多,但是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毛主席说的都是对的。
这已经超越了讲道理的层次,当你想象你和人在深入沟通以便了解真相,那个人说不过你,恼羞成怒,搬出了毛主席大人,然后你因为反对毛主席的观点,被默默地拉入黑暗中,想想都非常可怕。
那种年代,被称为文化大革命,是让经济和文化倒退的10年,真的不是没有道理的。这让我想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把其他观点都排除掉,就告诉你儒术是正统,那种年代,想要有独立的思考,还真的很难,
不过大概每个人都有这么一段时间,迷信某个人或者是某个神。
在《天道》连续剧有段对话特别经典:
芮小丹问:“什么是强势文化?什么又是弱势文化?”
丁元英说:“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可以这么说,崇尚弱势文化的人,只会期望救世主有一天来拯救自己,而崇尚强势文化的人,会懂得借助事物的规律,来获取自己想要的。
这个规律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表达,赵正宝老师在《趋势的力量》一书用的是趋势,在长江商学院用的是“ 明势、取道、优术”。
一种是被动地等待拯救,一种是主动地去寻找改变。
这两者和信仰没有关系,无论是信什么宗教,两种人都有。
如果懂得引经据典,那是非常强的能力,但是如果总是照搬别人的东西,直接说:“这个某个牛人说的,就是对的,不需要讨论,这就是对的”,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现象。
不用自己的脑子,直接把别人的脑子移植到自己的头上,这当然是非常方便的事情,但是却是在弱化自己大脑思考能力的过程。
上火也是一个被神话的词,今天朋友说嗑瓜子上火,我说我嗑瓜子从来没上火过,因为我都是用手掰的,从来不是用嘴巴嗑的,我告诉她嗓子疼是因为嗑瓜子的时候瓜子壳的灰溅到咽喉和扁桃体,身体对异物会有排斥,所以才会发炎。在嗑瓜子的时候嘴角两边都会有灰,就是因为瓜子上有灰。如果用手掰瓜子,或者把瓜子冲下水,嗑瓜子是不会喉咙疼的。
头痛、头晕、喉咙痛、发烧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都可以用上火的概念来解释,也真是一个神奇的词,于是降火就变成刚需,自己把自己当神医,吃着和喝着很多安慰剂,实际上身体没有一点改善。
现在开始反思自己思考质量,是不是被过去很多盲信而弱化了思考能力。
即使是社会道德,也不该盲信。
曾经有个学员发了一篇公益的文章到我们的小群,我让他撤回,这里不适合发,他回复说:公益需要分场合吗?
最怕这种以站在道德最高点来说话的人,不是公益和道德就天然高大上,如果把公益变成神话,只要和公益相关的就是对的,那么这和盲信上火,没有太多区别。
盲信,会让人丧失思考,会不讲道理,最惨的是,会被人摆布。
多读书,多思考,多行动,做一个在行动中反思进步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