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不紧有快与慢,还有弯与直。
我们常说,设目标提要求时,尽量稍微高出现在的能力水平,跳一跳能够着,这样对人的提升最有效。说得高大上一些,叫舒适区理论:在舒适区没有成长,恐慌区损害健康,伸展区最好。这一理论的基本假定是,人是不能突变的,即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大变化。其背后的认知是,人是线性的。也许人确实是线性的,但重点不在于此,重点在于,它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使它表现出线性。加减乘除我们理解起来很自然,一旦到了次方,开方,阶乘,指数之后,没几个人能凭直觉理解。复利算是生活中常见的了,有几个人真切体会到它的威力了呢?又有多少人有资格笑话印度国王不假思索的豪气:“赏你这么多小麦,第1格1粒,2格2粒,3格4粒……直到64格”?
我们习惯性地以线性思维来看待这世界,就像我们容易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一样。只可惜,这个世界并不因为我们的线性思维而改变它非线性的主体本质。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 傲慢才是 ——《三体》
能认知到思维的线性特征的人,无疑是有自知之明的人。没有冒犯的意思,自知之明在我看来,确实是个非常高的要求。认知到了你就会在常规思考后,再多想一层:会不会是我的线性思维导致我得出这样的结论,而其实它压根就不是线性的呢?甚至是不连续的、跳跃的、混沌的?不连续性比非线性还要更有冲击力,我们一再强调总结、复盘,可对于不连续的事物,归纳过去真的能预测未来吗?
我了解的算法不多,其中 SVM(支持向量机),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两年前在公司内部做过一个技术分享,当然,我估计大部分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分享的最大受益人总是分享者本人。而那句对 SVM的描述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算法的本质是把平面上线性不可分的样本,映射到高维空间中,使其线性可分。”。这简直太妙了,人很容易理解平面,但那又如何,不解决问题呀。而人不能很好地驾驭高维空间,就有点遗憾了,因为我们需要构造核函数来实现这个映射,无法想象高维空间,你如何来调整参数呢?这就制约了这个算法的使用。思维的局限性使得我们无法完全发挥它的威力。
生活中有没有例子?当然有。你的心电图是什么曲线?肯定不是直线。健康人的心率曲线是凹凸不平的不规则形状,呈现某种自相似性,貌似混沌。而帕金森患者的心率曲线反而呈现更多的规则性和周期性行为,表现得更有规律。
再如,工程师群体经常讨论的,一个牛逼程序员顶几个普通程序员?可能是2个也可能是10个甚至100个。前段时间帮人面试新项目的后端技术,他准备前期就用一个程序员搞定。引发我的联想是,堆糖现在这个量级以极致的程度估计的话,多少后端能搞定呢?当然,这不是本文的重点了,按下不谈。
汽车为什么能取代马匹?谷歌为什么能取代雅虎?因为后者的效率相对于前者有几何级别的增长,不是简单的涨百分几,翻番也不算。前面《如何判断创业项目靠不靠谱》里提到吴军的“黄赌毒”模型,其实他还讲了别的标准,其中一条就是,效率,或者其他的纬度,相比于上一代产品或者公司,有没有数量级的提升。下面这张图来自FirstRound,描述了苹果的产品迭代路线:在旧产品即将进入线性区之时,及时推出新的拳头产品,华丽丽地进阶更抖的成长“弯线”。
苹果的阶跃问个一般人不会考虑的问题:人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奇怪?就像现在的你……可能请心理学的同学回答比较好。我的理解是,因为认知和现实发生了冲突。冲突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其中一个便是现实的非线性和人的线性。我很乐于听说那些让人感叹“这也可以,屌!”的故事,既挠了痒痒,又照亮了盲点。
讲到这里不得不提下马斯克的第一原理性理论。有光环耀眼的钢铁侠背书,总觉得很牛逼,但又找不出牛逼的原因。也是码这些字的时候突然发现,第一原理性正是克服线性思维的一大利器。不要凭感觉,也不要看这事是不是让大众咋舌了,就看它有没有违背物理学规律。没违背, OK,那就有实现的可能。你想得再夸张都没问题,越夸张越让别人艳羡。
那个,你的思考,弯的还是直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