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作者: 悠扬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0-11-23 21:37 被阅读0次

一个15岁的男孩,跟着妈妈在东京市郊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住在附近的舅舅经常来小男孩家。他们关系亲密,邻居们经常见到他们一大一小散步的身影,有时他们在草地上玩投接球的游戏。

十月的一个午后,天空下着蒙蒙细雨,男孩和舅舅爬到日本有名的一家百货商场的七层楼顶上。男孩一言不发地俯视着:街道上的车流人流穿梭往来。下面的街道犹如一条窄沟,汽车像一只只甲虫急匆匆地爬过来,办完事后又急匆匆地爬回去。

男孩陷入了神奇的想象,眼下的东京仿佛无垠的大海,矗立的高楼就像冲破海面的岩石,许多人就生存在这片海洋之下。密密麻麻的小屋顶将大地覆盖,在不计其数的屋顶下面生活着那么多人!

舅舅注意到了男孩在沉思,他轻声的询问。

男孩的声音突然清晰起来:“舅舅,人真的就像分子一样。”

回到家,舅舅在本子上记录了今天的经历,为了让男孩记住今天的经历,他称呼他“尼古拉·哥白尼先生”,后来成了“小哥白尼”。

“小哥白尼”的发现让舅舅倍感欣慰,这说明了男孩对世界的深度观察能力。他意识到每个人的渺小如同分子,所有人一起创造了这个世界,随着世界的波浪移动、活着。世界的波浪也是每个人的运动汇集在一起产生的,但是并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说到“哥白尼”,大家会想到“日心说”。他发现一些现象无法通过当时被公认的“地心说”解释清楚。断然决定改变思路,从地球围绕太阳这一角度思考,结果此前很多无法解释清晰的现象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勇于追求真理,坚持客观的态度,对我们的一生都有无限益处。

孩子从哇哇坠地到蹒跚走路,逐渐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他看着镜子里的脸庞会心生好奇又无比喜欢。渐渐地,学会了抓取东西,什么都要据为己有。学会说活后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我要······”“这是我的。”“我家旁边有······”过度的自我意识让他们习惯了以自己为中心,去和他人进行沟通。有些孩子长大后形成自私自利的行为方式,跟过度的自我意识大有关系。

大部分的孩子都有着“地心说”般的思维方式。“妈妈,我要这个玩具。”不给买我就哭,我就坐在地上哭个不停······

他们自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人要围着他转,否则就不能接受。当然这时候的配合者就是家长,是否要继续圆下孩子心中的梦。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的“地心说”,他会一直蒙蔽在客观真想之下,跟不上世界涌动的潮流。

帮孩子造梦,前提是让孩子客观地认识事物。谁都不是别人的中心,不要总是要求别人对你做出什么。

不以自我为中心,也不要自我设限

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看待事物都要客观,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只从自我出发,把自己当成中心。那样很容易形成偏颇失真的假象,自我局限。

有时候我们自己我们做一件事情,总是会很在意别人对我们做出的反应。好像我们就是一个焦每一个行为都会都会对他人带来大的影响。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要求别人过度关注自己,也不应该为了别人所做的反应而改变自己前行的方向。


就像学习写作时,当你写出一篇不太满意的文章,总会担心他人的态度。这完全是多余的。每个人都很忙,没有时间去笑话你。所以把自己的精力用在自己的行动上持续去写就够了。如果我做了一件自以为很棒的工作,想着别人都会关注并做出明显的反馈,结果现实不是自己想象般得到满足,内心失落。

小时候,我有一个很消极的“自我中心”意识。总是不愿太过显眼,不喜欢出风头。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双红色小皮鞋,这在那个年代算得上是一件时尚品。我心里非常喜欢那双鞋,但是穿上后总感觉一双脚不自在,仿佛那红色能闪耀到所有路人的眼睛。后来,我观察到,大街上的人熙熙攘攘,每个人都在专注着自己要做的事,擦肩而过的行人犹如道路两边的草木一样各自安好。谁也不特别在意某个平常的陌生人。

偏执地以自我为中心,会给自己背上很多包袱,让自己前行增负。

同样对一件事物自己的看法并不能代表他人。也不能要求别人和你一样的看法。要理解每个人。少从自我出发作出评判。

黄晓明在小品《机场姐妹花》中扮演一位被延误飞机的乘客,他对地勤姐妹花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为乘客服务,要以乘客的立场为角度。在工作中,我们也要适时学会换位思考,才能更完满地解决问题。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评判孩子,要求孩子。每次放学后重复最多的就是“写作业”。家长觉得学习最重要,而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求。和孩子聊聊天,做做游戏,画一幅画,都可以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在情感上得到滋养和满足。心灵之间缺乏沟通,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孩子,只会让孩子逆反,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僵化。

父母和孩子最好的关系是,沟通,不牵制,在各自的轨道上,平行向前。

利他才能利己

世界500强企业缔造者稻盛和夫说过:“一个拥有利他之心的人,绝对不会是自私自利的人。凡是他都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别人的利益。当自己的利益和别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保全别人的利益。这样的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心存善意,不会跟别人斤斤计较,遇事都会礼让三分。如此,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利他,是一个人的处世哲学,不仅在商业领域,在生活领域都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一个人不要处处盯着自己的得失,而是要想想他人的得失。把自己放在大千世界中去感受潮流的涌动。无论什么时候,为他人着想,解决他人的需求,总会得到他人的回馈。这样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获利。

稻盛和夫创办的公司从来都不是为了满足私欲,而是为了公司所有人都能得到物质上的满足,然后为社会做贡献。稻盛和夫从一个普通技术员成为日后将两家企业做到世界500强行列的“商场神话”,正是他的利他之心产生的结果。

改变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改变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的角度。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维度去参与世界潮流的发展,相信我们都能得到意外的收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fb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