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情绪如天边的云朵,在无声无息中切换,一时如天使般洁白可人,下一刻可能就变化如恶魔般乌云密布令人忧心忡忡。上周六的清晨,因为开灯的一闪,唤醒了小恶魔的觉醒,接下来的差不多半个小时就是在哭闹声、埋怨声中度过。
无厘头的哭闹
上周六清晨,奶奶和妈妈要赶早去普陀山礼佛,周末只有我跟娃在家,当然这种安排是建立在我不去公司加班的前提下,提前下了通牒在家里陪娃成了不去公司加班的合理理由。当然,对于上了一周幼儿园,期盼周末与妈妈共同游戏的娃来说,提前做足工作自是必不可少。
但妈妈四点多起床后,按下房间开关的那一刻,娃和我都被同时灯光唤醒,此后便开启了半个小时的拉锯。朦胧的睡眼看到妈妈整理行装的状态后,便无可言状的开始了哭泣,伸出双手要抱抱。此时的状态相对平缓,但奶奶的催促致使这种拥抱并不能长时间的维持,直至娃回归梦乡。此时开始逐渐有了情绪的碰撞,娃哭泣着喊着妈妈,半睡半醒中根本听不进任何话语,昨晚的约定全部化为泡影。
当然,我也要诸多不爽,被灯光闪醒先不说,孩子的哭闹让我甚是无助,主动给抱抱被甩开,怒喝被反弹,甚至奶奶用平时的训斥也完全无效。这种僵持的场景之下,我自是将所有的情绪矛头指向了妈妈,相互的埋怨徒增各方的心塞。
恢复平静
开灯的一闪导致了这一场不必要的哭闹风波,但无论起因与对错是非,想办法恢复平静是首要的矛盾点。哭闹的过程中,我有要求过关灯,当时的出发点是基于对触发哭闹的罪魁祸首--灯光的逃避,但在各方情绪高涨的情况下,要求也只是要求。最终,恢复 平静也确实是在妈妈离开房间,关灯之后,带着委屈的抽噎拥入用原本被模式的怀抱,平息下来。
据白天专门“采访”娃对清晨自己哭闹场景的回忆,当时哭,只是不想让妈妈走,觉得妈妈不在就没有时间一起玩耍了,瞬间情绪改过了前一晚的约定。之于关灯后,停止了哭闹,说是被“吓到了”,也许是黑暗中的无助盖过了“恶魔”的无厘头,无助之下只能默默抽噎。
联结重建
当娃在怀中抽噎,慢慢恢复平静,自己心底开始浮现自责,一是前面对妈妈的责备,二是对娃哭闹的喝止。虽聊聊属于,但在负情绪的场域下,确如断开几方联结的利剑。轻拍着娃平复情绪,黑灯瞎火下的几句对话——
“我:你刚才的哭闹,到这会突然的平静状态白天可以写篇日记记录下来;
娃:我怎么写呀,我有不会写字;
我:你可以录音记下来,或者我采访一下你然后记下来。”
虽短短几句话,让我想起了两年前华师大听过科恩博士的一个讲座,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就是建立连接,任何的情绪或行为上的异动都可归结为联结出现异常。虽然床头放了一本《游戏力》,但当孩子情绪凸显,能够冷静分析孩子的情绪性行为,并做出合理地行动重新建立联结仍需诸多修炼。当孩子哭闹发脾气时是因为连接的断开,场域之下如果找不到重新建立联结的接口只能是徒劳,关灯之后我与娃的对话也许就是那个接口。
理解孩子的情绪
按照科恩博士的话说:“联结有两种方式,即游戏和理解情绪。例如上文妈妈和娃分开时,娃会哭泣是很正常的现象。科恩博士给出的正确方式是,我们要向孩子传达:我能理解你,当我们分开的时候你很伤心,我也会伤心。我会在这里,你可以哭,一直哭,我会抱着你,我在这里,我会一直陪着你。”
当孩子被理解到,被看到,孩子感觉了和家长的联结,在这个令他感到安全和温暖的当下,他会将之前积攒的情绪释放出来,重新与家长建立心理联结。
当然,当孩子的情绪得到充分释放之后,他们理智思考的能力才能恢复,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规则,从而在处理他们的不合理行为时才会变得更为容易。
《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绪?》
Wednesday 28/10/2020
简书2020/03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