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我反思,践行成长!得到APP专栏文章思考笔记大家一起拆得到课程!
认知方法论2018-05-05问答丨如何判断自己认知系统的对错?

认知方法论2018-05-05问答丨如何判断自己认知系统的对错?

作者: 荒原苍狼 | 来源:发表于2018-05-05 19:40 被阅读14次
    认知方法论2018-05-05问答丨如何判断自己认知系统的对错?

    问答丨如何判断自己认知系统的对错?

    吴伯凡

    @赵占峰

    很多人都是跟着感觉走,既然感觉是大脑把各种信息加工出来的产品,既然有这个加工环节,就有可能出现差错,但是出错的几率有多高?如何判断系统错误呢?让自己经常反思,还是通过冥想?

    吴伯凡

    我们的感觉结果是一个产品,既然是“产品”,也就都有一个合不合时宜的问题,有生命周期——所谓认知“留级”而不是“升级”,就是长期使用一个过时的感觉产品,而你自己不自知。

    “管用不管用”是判断我们系统错误的唯一方法

    我们让大家意识到:我们的感知出错几率其实是很高的。当然,不同的人出错的几率不一样,就像有的工厂次品高,有的工厂次品就低。

    比如丰田,它的生产方式的次品率比较低,原因是:它的“自我学习系统”能快速找到一个次品的错误地址,能很快找到出问题的环节,一旦消除了这个问题,次品就消失了;如果发现还有次品,那一定是还有一个不知道的环节也有问题,那就再去找这个环节。

    丰田的生产方式就是一个自我纠错的系统,它的次品率很低;而像福特的生产方式,次品率就很高:福特采用的是在产品线的尽头进行检测,发现有次品就重新返工。而返工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概率问题——即便你不断返工,次品率也是不变的。出现福特生产方式这种状况,是因为它的生产线从来不升级,没有一个自我纠错机制。

    那么,如何判断系统的错误呢?我们用“产品思维”的观念一看就清楚了。你认知的对和错,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唯一标准就是:这个东西管用不管用。

    你的判断、认知在实际操作当中出现问题了,就自然证明它是次品了。就像一辆车,做成什么样子无关紧要,管用就行——“管用”这个限制使得所有的产品最后都难免趋同。

    判断“感觉生产系统”出错的唯一的标准是“管用不管用”,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发现这个错误的效率太低了!

    你会问,“我能不能快点呢?”可以,加快你的迭代周期,别人一辈子纠正一个错误,你十年纠正一个,或者一年纠正一个,一个月甚至一周纠正一个。这跟做生意的原理是一样的:同样多的钱,周转率高,赚到的钱就更多。

    如何让自己纠正错误,是经常反思呢,还是通过冥想?

    “抽身出来”是发现错误的一个前提条件

    反思和冥想都是对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让你自己抽身出来看自己的产品。

    我们的“感觉机制”以及感觉的结果是我们快速制造的产品,但同时,它又是一个跟我们自身合一的产品——因为我们不认为它是产品,所以我们身在其中是很难知道这个产品的错误的。

    举个例子,你去录了个电视节目,录完以后,你立即发现你录的节目里有好多你不忍直视的东西。但是,播放的节目里那个人不还是你吗?怎么当初你录的时候不觉得不舒服呢?

    “抽身出来”是发现错误的一个前提条件;“忍受痛苦”是改进、优化、升级你认知的一个必要手段。

    1.“反思”的本质就是切换场景

    无论是古老的东方智慧还是现在的西方认知理论,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切换场景。

    什么是“切换场景”呢?就像刚才举的例子,你拍完电视看电视,就是“切换场景”。

    还有一种是“复盘”。“复盘”也是切换场景,是一个事情已经做完了,结果都已经出来了,你再去做一遍。“复盘”表面上好像是让你的思维重新回到原来的那个场景去,实际上,复盘的时候,你已经身在另外一个场景当中了,你更容易识别那个场景下你的所作所为。

    德鲁克(Peter F. Drucker)有个痛苦的经历,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会管理自己、很能节约时间、工作效率很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跟秘书说,“你记下我每天每个小时干的事情,然后给我看”。结果德鲁克看了秘书的记录以后简直不能相信,他发现自己竟然是效率那么低的一个人,有大量时间是不创造任何价值的。

    大家如果有兴趣,也可以试一试,记录一下一个月或者一周的时间里,从几点到几点,你到底干了哪些事。看了记录结果以后,你可能会发现很恐怖,这就是“反思”。

    《菜根谭》里有一句话的意思是:你吃饱了以后,就会对那些珍馐美味感觉不一样了。食色性也,人有两大本性嘛,你梦寐以求在情爱上的某种追求,当它结束的时候,你回头一想也会产生“真无趣”这种感觉。

    这也就是“事后之悔悟”和“临事之痴迷”:事情发生之后,就是另外一种场景了,我们会有所悔悟;或者你遇到一个事情的时候,在那个场景当中一开始往往是很痴迷的。所以,“反思”的本质就是要切换场景。

    2.“冥想”是一种古老的场景切换法

    “冥想”也是一样的。“冥想”是一种古老的场景切换法:你平时都是身在事中、局内,但你每天要抽出一段时间从事中、局内出来,跟你所处的生活、世界保持一个客观的距离来看自己。

    佛教讲“观”,内观。什么叫“观”?观跟看不太一样。一行禅师说“观照的奇迹”。“照”是镜子,它映现这个东西,但是它不干预——镜子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

    古人说 “寒塘渡鹤影”:有一池很清澈的潭水,一只白鹤飞过,水里就会有白鹤的影子。水是不会干预白鹤的。

    我们的心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才叫“观照”,你就会发现自己很可笑。这个时候,你才能像一个成年人,或者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比较成熟地看孩子般的自己,觉得那个自己很可笑。所以,“冥想”是一种快速的场景切换法。

    人一生当中,都会经历这种抽身出来看自己的过程,但是效率很低,花的时间很长,而且常常代价也非常地大——这件事过去多少年以后,才发现是那么痛的领悟,其实已经没有用了。我们要学会实时地观照自己,这样出错的概率才会很低。

    认知方法论2018-05-05问答丨如何判断自己认知系统的对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方法论2018-05-05问答丨如何判断自己认知系统的对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ks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