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读书,你自然会去做

作者: 不一样的你并不孤独 | 来源:发表于2016-08-28 23:46 被阅读32次

                                                                     01

    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看书。但那时无书可看,全民求温饱的年代,穷乡僻壤,贫寒之家,哪来的书呢?

    彼时,小舅读初中,数次听到外婆痛骂他“看杂书”,我很想知道那些“杂书”是些什么书。有时,我故意在小舅房间里磨蹭时间,但并没有如愿发现“杂书”的影子。想必就算有的话,小舅也要藏起来的,否则肯定会被肝火大的外婆付之一炬的。外婆希望小舅也能和三舅一样“考出来”,三舅那时正在读大学。小舅复读2年,还是没考上中专,外婆深信是“杂书”害了他。

    母亲数次听外婆的痛诉,亦深以为然,并下定决心要防患于未然,我们成了母亲严防死守的对象。

    姐姐不知从哪里借来一本《封神演义》,老厚老厚的,偷偷摸摸地看完了,被我央求着迟还几天,姐姐同意了。我如获至宝,夜以继日地看,忘记了母亲大人“不准看杂书”的戒令。

    一日在灶下烧饭,我捧着书正入迷地看众神斗法,忽听母亲大呼“饭焦上天了!”我顿时清醒,赶忙把灶火掩灭。母亲看到我手里的厚书,气不打一处来,一把夺过书,口里骂着:“一天到晚就看这些鬼书,看这个书能考得取?这些鬼书是从哪里来的,我要一把火把它烧掉!”我赶紧求饶:“好妈妈,千万不能烧,书是借来的,我以后不看了。”母亲一定是想给我一个狠狠的教训,根本不听我的,一把将书丢进灶膛里。

    我顿时傻眼了,心里想着的却是:这怎么办,如何向姐姐交待,姐姐又如何向同学交待?我看着已被火星炙得焦黑的书页的边缘,急得大哭,边哭边说:“这书是从别人那里借的,烧掉了你还要花钱赔。一天到晚就说这是鬼书,这哪里是鬼书?你自己不识字,也不要我们看书……”

    不知是哪句话触动了母亲,母亲又把书从灶膛里抢救了出来。我拿着被烧焦了边缘的书,又心痛,又悲伤,回到房间里暗自垂泪。母亲理屈,也没再追究。

    犹记深秋某日下午,在家中发现一本残了几页的大书,如厕时偷偷看,竟完全被迷住了,出厕时天已经黑了。大侠丁典在狱中对凌霜华和她窗前菊花的思恋,让我情不自禁地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惜,书是残的,后面的就被撕掉了。此后数日,我就留心家中有无残书破纸,总希望能看到那个故事的后部分。这本书成了我平生所看的第一部武侠小说,看时,不知作者是金庸,也无从得知这是他的《连城诀》,倒是在书脊上知道了《中篇小说选刊》。

    稍长,又看了几本《今古传奇》,始知除了小人书、《故事会》之外,天下书之多、人之奇。于是千方百计搜寻书刊来看,路上捡到一本破损不堪的书,对于我来说是天赐宝物。

    长大之后,回想那段时光,有趣之中也有一个秘密:家中那些或旧或破的 “杂书”皆不是我借来的,它们为何会出现在我家中,而且过一段日子就会消失?想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姐姐们从外面借来的,姐姐们也和我一样偷偷地看书。

                                                                      02

    上了中学,我的视界终于超出了一个小小村庄。初一时,班上有个男生在上数学课时看《窗外》,被老师抓获。老师在问清了书的来源之后,大发慈悲,把书还给了男生,因为那个男生说这本书是他上高中的姐姐从同学那里借来的。一本书竟然让他敢在班主任的课上偷看,我断定那一定是好看的书。下课后,我找到那个男生,好话说尽,终于把书借到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是关于“爱情”的“禁书”。那个年代,“爱情”是被禁忌的词,谁敢公然触碰呢?我不敢在班上看,把书收进书包里,又请求那个男生允许我把书带回家看一晚,他同意了。那个晚上,我关上房门,一直看到凌晨3点多,总算一口气看完了全书。后来又有机会看了《在水一方》。

    到了初三,语文老师才在班上提到台湾的琼瑶和她的“言情小说”,我心里暗笑,嘿,我早看过了。那时,我正看席慕容的《七里香》和《无怨的青春》。

    初二暑假前夕,到语文老师的宿舍玩,看到她的书架上整排的书,我禁不住诱惑,向老师借了几本,有《红楼梦》,还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那个暑假,就在书的世界里遨游了。

    读过的书,总会有用的。这个道理我初三时就懂了。初三的第一堂语文课上,老师不知怎么就讲到了“贞观之治”,随口问了句:“‘贞观之治’的‘治’的反义词是什么?”我也顺口就答:“乱”。这一答大概完全出乎老师意料,他非常惊讶也非常欣喜地看着我,大加赞赏。其实,所有人都不知道,那几年的寒暑假里,我把初一到初三所有的地理、历史课本都翻烂了,因为我发现在这些课堂上从不上的课本里有许多我不曾知道却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当老师说到“贞观之治”,我脑海里条件反射似的想到“安史之乱”,乱治相对,肯定没错。

    我这一答,给语文老师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不久,学到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老师在班上普及红楼知识,问了一些常识性问题,班上无人能答,因为没人看过。我包揽了老师所有的提问,老师存心试探我是否只是道听途说,又问了好多书中的人物和细节,我都毫不犹豫地说了出来,老师心悦诚服地让我坐下,并说了一句:“很好,这个同学是真的看了《红楼梦》。”老师从此对我刮目相看,厚我如兄亦如父,成了我的恩师。

    因为读了一些“杂书”,我知道的似乎比别人多一些,兴趣也比别人广泛些,天文地理哲学军事皆能知道一点,高中的史地科目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学得相当出色,引得同学羡慕之余讨教学习方法,我说不出方法,总是说“就这样学啊,上课认真听就可以了。”直到后来,我才明白这实际上就是长期积累的效果,所谓“厚积薄发”是也。

    我是个有点“剑走偏锋”的孩子,也或许是太爱看书的缘故,高中时,我看了一些更“杂”的书:除了一些世界名著,还有《朱可夫将军传》、《斯大林传》、《林肯传》、《艾森豪威尔传》、《西点军校史》、《好莱坞百大明星传奇》、《好莱坞百部电影》等等一些与高考毫无关联的书。这些书又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大门。这些书都是从我的历史老师那里借的,老师那时刚从安师大毕业两年,他读过的书都放在他宿舍的书架上。

    这么一想,我读的书好像都比同龄人要早一步。这是很幸运也很幸福的事。

                                                                   03

    到了大学,于我,是到了书的天堂,想读的书,尽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除此之外,最流行的小说都可以在校园里几家租书店里租来看。特别爱的书,我会省下生活费买来,拥书在手,比吃山珍海味更让我快乐。几年下来,如燕子衔泥,竟也存下上百本书。不为求书而苦的大学时代,真是无比幸福。

    对于真正想读书的人而言,决不会为读什么书而烦恼,更不会为怎么读一本书而忧心。他会无时无刻不在找书读,哪怕那本书并不合心意,那也是自己读了才知道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不喜欢的书可以不读、少读或粗略浏览,喜欢的书可以多读、细读、精读品味。

    对于现在各个平台上大量涌现出来的所谓“读书指南”、“热门书单”、“怎样读一本书”、“怎样利用碎片时间读书”等所谓“干货”文章,我感到非常奇怪:怎么现在都流行这种“爆文”?这些年轻人有多少是真正想读书的?他到底有没有读过书?真想读书的人会去问别人自己要读什么书吗?会问别人“怎样才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吗?会找不到时间来读书吗?还需要别人来教他怎样把一天可以用来看书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看书吗?

    想读书的人,这些都不是问题,而是自然而然就会知道的事。这些问题都是那些想读书却还没有真正去做的人给自己找的各种借口。不是有一句话吗?想送你回家的人,东南西北都顺路。愿意陪你吃饭的人,酸甜苦辣都爱吃。想见你的人,24小时都有空。想帮助你的人,再苦再难也会想尽办法帮你。对于读书,这句话同样适用。真正想读书的人,总能找到时间,挤出空闲,创造条件,埋头看书。不想读书的人,也总能找到借口,制造理由,对满目的书视而不见。

    当读书真正成为你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求时,你就不会问别人任何问题,而是像某些人一样,静静地捧着书,在书中游走,任光阴流逝,心如静水。

    想读书的人啊,请你静下心来,去书店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把书打开,读一读,若是喜欢,就读下去。不喜欢,再换一本,世界那么大,总有几本你喜欢的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真想读书,你自然会去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rx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