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讲一本经典的书,这本书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是这本叫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书
我和这本书的故事要从15年前讲起。那是2002年左右,我刚刚到北京没多长时间,在中央电视台做着一些不怎么出名的节目,永远都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还有莫名的骄傲。所以当有人给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我说又一本成功学的书,我们都以为起这种名字的都是成功学的书籍
后来实在是被困住了,就是那个阶段当你发现做什么节目都没法成功,永远都会遇到挫折的时候,你就一定会四处地去寻找出路,我就看了这本书并且找到了史蒂芬·柯维的光盘。我还记得很清楚,在家里黝黑的小房间里边每天放着那个光盘听他讲课,这真的成为了我人生的转折点
我在这本书里边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习惯就是积极主动,影响圈和关注圈。当我学了这件事情以后,我就开始琢磨我既然有那么多不可把控的外在事物,那么我能做的事是什么呢?
我要努力地做我的影响圈的事情,所以从那时候开始,认真地读书《论语》《老子》,读各种各样的书籍,用一年的时间下功夫去读一本经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所以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我会以为这本书很多人都读过,但是当我跟很多人交流,发现其实大家都只是知道它的名字,而没有读过它的时候,我决定讲一讲这本书。
史蒂芬·柯维被称作推动美国历史进程的25双手之一,他是一个真正非常伟大的思想家,俄罗斯总统普京也讲过说,在俄罗斯为什么没有出现这么一位思想的大师,所以他是真的有思想的一个人。而且他在一生当中,至少见过30多位全世界的领袖,他帮4个美国总统做过辅导。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让大家津津乐道的七个好习惯到底是什么?这七个好习惯其实可以分成两截,就是最底下有三个好习惯,这三个好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这三个好习惯能够帮我们做一个事情,就是让我们的人格从依赖型人格变成自立型或者独立型的人格,就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依赖,就像我们是一个孩子的时候,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会说妈妈怎么办,爸爸怎么办或者这事不怪我,这事是他们要求的,我是在完成你的作业,我们是一个依赖型的人格。
依赖型人格就代表着这个人还没有长大,他还是一个孩子。慢慢地我们需要从依赖型人格变成独立型的人格,就知道这事是我的问题,这事我应该担当,这事我能够想办法。
要完成这个转换是非常困难的,就需要我们能够学会积极主动、要事第一和以终为始。那么经过了这个转换之后又有三个习惯,分别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
很有意思,就是一个人独立了不是一件好事吗?但是如果这个人只知道独立呢,如果这个人只知道凡事就靠我自己呢?所以我经常举这个例子,我们上学时候有很多学霸,但是进入工作以后你发现学霸们未必就真的比那些学习不怎么好的人表现得更好,甚至有的更糟,为什么?
因为学霸就只相信自己,学霸觉得我能够成功就是靠我自己学习好,他缺少了从独立到互赖的这个跳跃。
所以养成了这六个习惯以后,你可以从一个依赖型人格变成独立型人格、变成互赖型人格,这个更难。最后一个习惯叫不断更新,保证你自己不断地螺旋式上升,这就是七个习惯的基本的结构。
这里边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的思维定式和思维转换的问题,就是每一个人为什么会在一种节奏之下不断地生活,为什么突破不了我们生活当中的困境?是因为我们看到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自己习惯的思维定式去解读这个东西。
这里边最有名的那个案例,就是大家见过一张图,里边能看见一个老太太或者看见一个少女,很多人都见过这张图。这个心理学实验是怎么做的呢?教授先把一张更像老太太的图给一群学生看,说看到这张图了,然后再把更像少女的那张图给一群学生看,看完了以后把这两拨学生叫到一块儿,找到了一张折中的图,然后当他把这两组学生集中在一起看这张的时候,问他们说这个图上画的是什么?
这个教室里的学生就吵起来了,有一半人坚定地认为说这就是个老太太:“这有什么好说的,难道你看不出来,你太奇怪了。”另外一群人说:“这怎么会是个老太太呢,我很喜欢这姑娘,我会想跟她约会,这多好看的一个姑娘啊。”双方都觉得对方是傻的。经过不断地沟通,互相指着画解释,你看这明明就是她的脖子对吧,那个说不对,这是她的鼻子,不,你仔细看这是脖子。双方不断地指示的时候,才会有人开始恍然大悟,说这样看是个老太太。
这说明什么,我相信这个图大家都见过,但这个实验最有意思的揭示的地方就在于当你脑子当中被植入了一个预先的概念的时候,你就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因为你有自己的思维定式。所以如果你不能够对自己的思维定式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话,你就会永远生活在既定的节奏和循环当中,这就是很多人的人生其实没有太多改变的原因。我们说这个人不是有十年工作经验,而是有一年工作的经验,用了十年而已。
那这里边史蒂芬·柯维提出思维转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什么叫思维转换?举一个例子,有一天史蒂芬·柯维坐地铁的时候,地铁上有一个爸爸和几个孩子,那几个孩子就完全不受管束,特别闹腾,妨碍得周围的人都没法安静地坐地铁。然后那个爸爸无所作为,就一个人坐在那儿发呆,孩子把别人吵成这个样也不管他们,所以这时史蒂芬·柯维就很生气。
那从我们的角度看,你会觉得这个爸爸不负责任。他就走过去跟那个爸爸讲,他说,麻烦您管一下您的孩子。他是带着怨气去的。
那个爸爸就突然惊醒说,哎哟,对不起,孩子的妈妈在一个小时以前刚刚去世,我们从医院出来,所以现在可能孩子跟我一样,我们都有点手足无措,所以抱歉。
那个爸爸说完这句话之后,史蒂芬·柯维立刻转换了思维模式。就是在我们一开始用批评的眼光,用不高兴的态度去对待这件事情的时候,你觉得自己被打扰到了,原因是因为你的思维定式当中认为家长应该管孩子,这个家长不负责任。
但是当你知道这个前提,这是一群刚刚失去了妈妈的孩子,他们手足无措,他们的爸爸完全陷在悲痛当中,根本没有能力去做这样的事情。史蒂芬·柯维立刻就变成从愤怒就立刻变成了同情。然后向人家道歉说,对不起,有什么我能够帮忙的吗?就特别希望能够尽一点力。这就是思维转换。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特别自然地认为,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对的。但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思维转换这样东西的话,你会很震撼。所以,换一种角度来看待事情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自我净化的能力。
那么什么叫做习惯呢?史蒂芬·柯维说习惯这个东西是三个东西的结合体,就是既要有知识,又要有技巧,还要有意愿。一个人做事,我会做、我知道怎么做,和我会做,和我想做,三个圆环的交界的地方就叫做习惯,真正决定我们人生的是我们的习惯。
所以一个人要改变一个习惯有多难,就好像发射火箭一样。发射火箭的时候,在这个火箭上升的两三分钟之内所消耗的能量——就是离地大概几千尺的高度里边所消耗的能量——比它后来在轨道当中运行十几万公里的总和还要多,所以每一次改变一个习惯最难的部分,可能就是开始的那十几天或者是那几天。
这个时候只要你迈出去了,形成习惯以后,后面就会变得简单了很多,所以一定要形成良好的习惯,你才能够真的改变自己的人生。
那么在这个思维定式当中,我们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在后面我们会讲到有特别多的人以家庭为中心,做任何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家庭,或者做任何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事业,想到的是钱,想到的是个人的自由,想到的是孩子或者想到的是环保等等,每个人会有自己不同的重点。
但是史蒂芬·柯维讲,如果你以这些可变动的东西、以这些生活中的一部分的东西为你的原则的重点的话,那你就会发现你的生活就逐渐地跑偏了。一个以事业为重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自己的家庭,而一个事事都以自己的家庭为重的人,可能会丧失精彩的人生。一个人总是追求自己个人的独立,他就会失去跟他人的协同。那到底应该以什么为核心,以什么为那个不变的东西?
他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灯塔和船的关系,灯塔是永远不变的。而这个不变的灯塔在史蒂芬·柯维看来叫做principle ,就是原则,要以原则为中心来构建我们自己看待这个世界的思维定式,这就是他提出七个好习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接下来我们就要来看第一个习惯,主动积极。这是我最欣赏的一个习惯。
我们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积极主动?你说和别人说,表现得积极一点,他问你什么叫积极?你说积极就是主动,然后这人再问说那什么叫主动呢?所以我们根本说不清楚什么叫积极和主动。但是要想搞明白这件事,你得从一个新的概念出发,就是什么是人类最终极的自由。
史蒂芬·柯维特别欣赏的一本书,我们曾经讲过,叫作《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的作者叫弗兰克尔,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边幸存下来的,如果想要详细地知道这件事去听那本书就好了。弗兰克尔在集中营里边所发现,人类最终极的自由是什么呢?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你作为一个人永远都拥有选择的权利。
史蒂芬·柯维也会觉得说,他人生当中最大的发现,就是在从刺激到行动之间存在着一个空间。你看我们生活中大量的人就是从刺激到反应。我们有三种决定论决定着我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人呢?第一个叫基因决定论,我基因就这样,我这人天生就暴脾气,这是基因决定。第二种叫心理决定论,我小时候我爸就是这么揍我的,我爸把我虐待成这样了,所以我也有着暴脾气。第三种叫环境决定论,你看周围这帮人多坏,我不这样我活不下去。
这三种决定论全部都是把责任向外推的。这三种决定论的核心都是因为我受到了刺激,所以我产生了这样的回应。我在别的书里边讲过这个案例,我在厦门的时候,看到一个妈妈对她的孩子大吼大叫,然后我就劝那个妈妈不要这样做。那个妈妈就说了一句话,她说:“谁让他不听话。”孩子只要不听话,我就可以大喊大叫,孩子只要不听话,我就可以发疯,我就可以抓狂,我可以把他扔在马路上不要他,这就是从刺激到反应。
而史蒂芬·柯维认为一个真正主动积极的人会发现从刺激到反应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叫做选择。
所以罗斯福夫人讲过一句话,特别棒,她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同意。如果你不把伤害你的权力交给别人的话,他们是没法伤害到你的自尊、没法伤害到你的内心的。
这个罗斯福先生家里边被盗了,有人偷了他的东西,大家就写信给他安慰他,后来罗斯福总统回信,这封信很有名。他说这件事我觉得很庆幸,为什么庆幸呢?第一 他们只是偷了东西,没有伤人 ;第二,他们只偷了一部分东西,没有偷走所有的东西,我很高兴;第三,我很庆幸偷东西的那个人是他而不是我。所以你看谁应该难过、痛苦,应该是那个变成小偷的人,他应该更糟糕,我并没有做错事,我为什么要那么伤心难过痛苦呢?
我们从佛教的角度来解读,什么叫做自由?自由就是打破社会的惯性。这个社会的惯性就是你刺激了我,我就要有反应,你偷了我的东西,我就要生气。但实际上你会发现,当你能够打破这个社会的惯性的时候,中间选择的空间巨大,就是我选择换一种方式来看待这件事情。一个真正积极主动的人是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
但在这儿我想问一下大家,你们会轻易地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吗?我相信很多人说,不会,我肯定是主动积极的,我要尽量地掌控自己的人生。举一个例子,你走在马路上,有一天早上你跑到山上去玩,锻炼身体,结果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脚下一麻,然后看到一个东西闪着金环就跑掉了,是一条蛇。这时候你腿就开始肿,就开始往上肿,越来越粗,你手里恰好有一把刀子,你应该怎么办?
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伤口割开,把那个血挤出来,把那个黑血挤到流红血为止,然后喊救命,拿皮带扎住大腿根,然后送医院救命,这是正确的做法。
有没有别的选择呢?有没有人会拿着一把刀说,敢咬我,你疯了吧。然后开始满山遍野地找这个蛇,非得剁了它不可,很遗憾,这蛇俗名叫七步倒,走到第八步扑地而死。那你会选择哪个?你会选择自救还是会选择追蛇,我相信很多人会讲,是一个明白人都不会去追蛇,你跟它较这劲干什么,你救命要紧啊,不要追蛇。我相信大家现在想这个问题都会这样说。
但是你们反思一下,我们在人生当中有没有干过追蛇的事,我不是说真的追蛇,我是说你有没有干过类似于追蛇的事。比如说你开车开得好好的,有个人过来别了你一下,你怎么办?有没有人路怒症发作,一脚油踩过去,我也要别他一下。然后那个人过来再别你一下,你再别他一下,后来两个人下车打架。
我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你小时候有没有因为不喜欢某一个老师,所以就不好好上那门课。你说因为那个老师不公平,因为那老师欺负我,因为那老师讲课根本讲不清楚,那个老师人品不行。你看你有各种理由不去读书。但问题是选择权交给了谁,你把选择权交给了老师,因为他不好,所以我不读书。你放弃了自己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原因是别人给了你一个理由,这就叫做放弃了选择的权利。
我经常在课堂上举例子就是韩信。为什么他能够受胯下之辱?一个人受胯下之辱 ,我就跟他拼了或者我就从此意志消沉,受到严重的挫折了。没有,韩信觉得这事无所谓,我接着干我的事。
他为什么选择的空间要比我们普通人大很多,这里边的核心就是你需要有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当你有着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选择空间要比别人大得多。不要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自由。
所以史蒂芬·柯维认为说,你必须得能够坚持有选择。而有选择这件事情需要有四件东西支撑: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有这四个东西,你才能够真的做到不会轻易地放弃选择的权利。
这里边有一个很精彩的案例,他说有一个学生过来找他请假,说老师下周你的课我不能上,说网球队要训练,我如果不去的话我会被开除,实在不好意思抱歉,我必须得去。然后柯维说抱歉,我不能同意,你有没有想过你不上我这课的结果呢?那个学生说,不上你这课,我最多就是丢点分,不至于开除我吧。那个学生就开始犹豫。
史蒂芬·柯维说那么好,请你权衡一下到底是上这个网球课重要还是上我这课重要?那个学生说那你不会开除我,而那个会开除我,你这课我可以补课,我可以找别的同学看笔记,我能够补得回来,所以我觉得我还是选择去上网球课。史蒂芬·柯维说:“可以。”前边说不行,后边说可以,为什么?
因为当他前边说,我不得不去的时候,我没办法,必须得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是一个依赖型的人格,他是被动的,他没有选择,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别人的安排。但是当他到后面说,我权衡了利弊,我选择去打网球的时候,这是你个人的选择,你自己承担这个责任。
所以我们有很多人到今天,尤其是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就是有大量的人都会想说,如果我爸当年不逼我上这个学,我就不至于怎么,如果我妈不逼我跟谁结婚,我就不至于怎么样。你有没有发现,你始终都还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卸给你的爸妈,推卸给周围的老师,这样做的恶果是什么呢?你会刻意地让自己不幸福,因为你不幸福,才证明你爸妈当年对你所做的事是错的,因为你根本没有给自己的人生建立责任感。
那么试着换一个角度,跟着我说这样一句话,不是我爸爸逼着我上这个专业,而是我选择让我爸爸开心。不是我妈妈逼着我嫁这个人,而是我觉得让我们家庭和谐,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个时候,如果你有能力选择让爸爸开心,有能力选择以家庭为重,那么现在你依然有能力选择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
人生都是你选择的结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所以千万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是第一个。
第二件事就是我们在婚姻的书里边经常讲到的案例也是来自于这本书。就是有一个人跑来找史蒂芬·柯维讲说,我不爱我太太了,我对她没感觉了,我们的爱情已经结束了,问他怎么办?史蒂芬·柯维说:“那你就去爱她。”这人说:“你没听明白,我说我不爱她了。”柯维说:“那你就去爱她。”史蒂芬·柯维讲:“先生,请注意,爱是一个动词。”当你知道爱是一个动词的时候,你是有选择权的,而当你觉得这一切我无能为力的时候,你是没有选择权的,这就是主动积极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义。
接下来我们说光有这个定义还不够,你比如说我就选择跟他拼了,我就选择自暴自弃怎么着,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你看听起来也没错对吗,这积极吗?不积极。
所以积极还有第二个定义就是我们的人生当中有一个影响圈,有一个关注圈,中间的部分叫影响圈,外边这部分叫关注圈。影响圈就是你做了力所能及可以改变的东西,关注圈是你只能评论,只能发表意见,只能生闷气,但是你改变不了它的东西。
所以,一个积极的人应该把精力放在哪个圈呢?这是我认为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人士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把精力放在影响圈当中做事。如果你天天焦虑,天天痛苦,天天骂别人,天天指责,天天找借口,这都是在关注圈里下功夫,你的影响圈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