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孙中兴(sunzhongxing)《爱情社会学》作者,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96年开风气之先,在台湾大学教授“爱情社会学”课程,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解说社会最重要的现象之一——爱情,成为台大受欢迎的选修课程之一,他还曾在台大校内别出心裁地举办“梁祝节”、“倒追日”等活动著有《学着好好爱》《令我讨厌的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爱·秩序·进步——社会学之父:孔德》等在台大开设的课程有“爱情社会学”、“幽默社会学”等。
作品简介
爱情是什么?我心仪的人是否爱我?未婚男女如此问。我们之间是否还拥有爱情?婚姻已进入疲惫的人如此问。无论承认与否,爱情始终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议题。《爱情社会学》这本书,正是对这一议题的解读。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恋爱婚姻经验,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很多人认为,爱情是个纯粹个人的事情,告白、恋爱、失恋、结婚、离婚,都是个人的行为、个人的选择。孙中兴教授告诉我们,错误!爱情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行为;爱情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现代的婚恋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现代的婚恋观念,是一种意识形态。于是,就有了“爱情社会学”这样一门课程。孙中兴教授自1996年开始在台湾大学开设该课程迄今已经二十年,受到两岸三地青年广泛欢迎。本书脱胎于课程,而不拘泥于课程,是一本教人更好把握爱情、更成熟地经营爱情的好书。
作品序言
我念大学的时候,因为爱情问题的困扰,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告白失败或失恋,让我以为这都是我的“个人问题”,甚至以为是“老天有意的安排”。后来渐渐发现这真是个“社会议题”,许多人都跟我有同样的困扰。我那时候就想,爱情这种事情应该是可以教、可以学的;也许通过“教”与“学”就能替人(特别是失恋的人)减少几分痛苦,也可以替人间减少若干遗憾。于是我开始注意到我念的社会学中有关爱情的研究,准备有朝一日要来开设这样的课程。1996年我第一次在我服务的台湾大学开设“爱情社会学”。开学后第三周,忽然课堂上出现了很多记者,听完第一堂课之后,就开始采访我。那堂课讲的是欧洲中古阿伯拉(Abelard)和爱绿苡丝(Heloise)的故事,可是记者大概考虑到这个故事不是一般读者熟悉的,所以只写了我在课堂上从这个故事中归纳的“老少配”和“备胎论”。万万没想到,这个原来是提振同学听课兴趣的结论就变成了报纸报道的重点。后来广播电台也邀我,我抱着能够宣扬我理念的雄心壮志赴约,却发现主持人多半都不在乎我要说的,我自己只是成为媒体的“当周焦点”。
核心内容
《爱情社会学》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370页大约16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5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10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爱情社会学》。这是一本关于两性关系的集社会学、心理学图书,书中强调爱情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只有用平等对待、共同奋斗的态度面对,才可能获得美满的爱情。美满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是大多数人所向往的情感状态。现在很多人都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前提。
有研究者就做过统计调查,让人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个男性或女性恋人,具有你所期望的所有优秀品质,但你却不爱他,你是否真的愿意和他结婚?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的选择不会结婚选项的比例在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女性,从60年代的24%,增至80年代的85%,可见人们越来越重视爱情。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似乎并不总是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简单纯粹从一而终。
现实生活中,爱情涉及的问题非常多。比如:经济问题,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甚至还有暴力问题等等吧。每个问题出了状况,都可能影响一段感情。可见,爱情虽然美好,但想要得到它,却并非易事。那到底什么是爱情?有没有一种简单客观系统的方法认清它的本质,如何才能获得长久美满的爱情呢?这本《爱情社会学》和我们探讨了这些问题。
这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爱情,给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角度,让我们了解到爱情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它,才能获得美满的爱情。本书作者曾经自己开设一门叫做爱情社会学的课,结果没想到放到网上之后反响热烈,为本书作者积累了大量的网课讲义,这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就是根据课堂的讲义编写的,跟其他同类型的书相比,这本书的特别之处是视角多元,内容丰富。作者参考文献把社会学和心理学中,对于两性关系的最新科研成果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小编把本书精华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一一解读。
第一、什么是爱情?它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第二、爱情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它对我们维系关系有哪些启发的?
第三、怎样识别爱情中的偏差行为?我们现代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爱情?
第一、什么是爱情?它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点?
社会学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分为定量和定性这两种。定量,就是通过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主要通过大数据来获得结论。定性,通过参与、观察、研究历史著作等认知的方式,主要是以理论推理来研究。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主要用电讯的方式来研究爱情的,在研究一种现象之前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定义它。爱情研究也是一样的,那到底科学要如何定义爱情?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都是个大难题。爱情是很抽象的概念,各种学科的定义方式都不一样。比如:在生物学中,爱情就是在激素的诱导下做出的一系列个人动作。心理学中,爱情就是情绪的起起伏伏。经济学中,爱情是一场投资与回报的较量。社会学中又是如何定义爱情?虽然没有统一爱情的定义,但社会学和以前的学科的定义也不一样,爱情是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社会过程,其涉及了竞争、冲突、权利、性爱、意识形态等等。
这些都是在社会过程里面产生出来的,本书作者对爱情的定义比较宽泛,准确程度小编不做学术判断,因为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从未停止,一直在继续,同时科研人员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依据作者给爱情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情感上互相按摩那么简单,它涉及的因素很复杂。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它可以解释为是一个社会过程,那么具体来说,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呢?就像一段故事一样,他分为开始、发展和结束。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开始,在一段关系开始的时候,通常都是从简单的喜欢对方开始。那么,喜欢对方需要理由吗?通常的比较文艺的说法是不需要!这样听起来也比较浪漫。
社会学研究成果明确指出,爱上一个人是需要理由的,你不能无缘无故的忽然爱上一个人。对方身上肯定有吸引你的要素,在社会学中,爱情的吸引力是由以下几种要素组成的:有身体的吸引、临近性、诱发、互惠、相似、还有阻挠。根据字面意思理解,对方颜值高就具备身体的吸引。经常出现在你的视野当中,就具有了临近性。对方通过肢体语言和语言表达,对你产生了影响就是诱发。对方和你熟悉之后,你们开始互相帮助就是互惠。双方一起聊天,总是有无尽的话语就是相似。
男女之间,只要躺枪上述一种以上,互相就会被吸引。这就是俗世凡尘中的“爱一个人所需要的理由!”有意思的是阻挠这个贬义动词还能增加两情相悦。当今社会90后、00后们恋爱就与阻挠有强关联。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对于双方朋友亲属均不看好的爱情,来自外围的反对的声音越大,两个人反而觉得对方具有吸引力,一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还有就是发展,记得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在一起之后,过上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一样。
在现实世界里,一段感情开始的时候,其实往往比较简单,而对于感情维系和发展却是比较艰难。心理学家巴克斯特提出了一种关系模型,起名叫“摆荡模型”。他认为一段两性关系就像摆钟一样,会在三种选项中来回摆荡。哪三种呢?第一种叫做自主或关联,第二种叫做开放或封闭,第三种叫做老套或新鲜。
1.自主或关联
就是你需要自己的独立空间,还是要和对方整天黏在一块。
2.开放或封闭
就是自己和对方交往的时候,是你的生活中只有他一个人,还是说另外还能交其他的朋友。
3.老套或新鲜
就是你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是不是已经被对方全部都了解了,是不是没等你开口对方已经有了答案。
关系的“摆荡模型”认为,关系是不是稳定关键是要看能不能在这三种模式中取得平衡。如果能做到给予对方一定的独立空间,就要对方觉得你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又能自主的结交其它的朋友,最好用老套的交往方式给对方安全感,又能时不时的来点新鲜感,那这段关系往往就会趋于稳定。如果你的感情现在出现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那你就可以用这个模型来反思一下是哪个部分不太平衡了,也许对维护两性关系会有帮助。
最后就是结束了,我们经常会听到情侣之间互相表白,想永远和对方在一起,永远不要结束,但是结束是必然的,因为不爱了而分手,因为外遇而离开,即使不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结束,最后也总有一方会先离开人世,这也是一种结束。曾有人把恋人
分手过程的心理变化拿去和患癌症面临死亡的心理做对比发现,两者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我们以前遇到过癌症病人听到自己要死亡的消息时:
第一反应:否认
说:不会吧!哪有这种事,一定是看错了,请再检查一遍。
第二反应:气愤
为什么偏偏是我?我这是得罪了谁?为什么上天对我如此不公?
第三反应:自省
如果我当初做志愿者做好人得好报就不会这样的下场了?是不是有幸福感的人即使得病也可以自我修复?
第四反应:沮丧
我要怎么办呢?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我吗?
第五反应:接受
心里恢复了平静,坦然的面对死亡。
这个情绪和心里反应几乎和恋人分手的情境完全一致。开始是不接受、再挽回,接着沮丧,最后还是无奈接受。分手的真正结束期不是看一个人的回忆有多长,而是看悲伤有多长。未来有一天,也许你再回忆起这段感情的时候,不会感到悲伤,也没有其他的懊恼情绪,那这段关系才算是真正结束了。如果其中的一方还怨恨对方,理论上来说这种关系并未结束。
什么是两性关系走向终结的特征?
人对事物持有的一种态度和观点叫做冷漠,只有一个人不在乎对方的任何感受,才会是一段两性关系走向坟墓和终结的剧终。非常有意思的是很多恋人分手前,两个人已经互相不在爱对方了,不关心对方了,可在分手告别的那一刻,双方像病危前的回光返照般,竟然会突然关注对方身上的优点,开始关注对方曾经对自己的好。无论男女,都是在要失去的时候才清醒的认识,曾经自己有些东西被自己人为忽略并未珍惜。
众所周知,即使我们一天心理学没学的人也熟悉这个场景的,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会现象。爱情的过程是开始、维系和结束。本书作者认为,一段优质关系,是可以走完这个过程的,优质的两性关系可以促进双方的心智成长,能给彼此精神滋养。即使是最后三观不合面临分手,都值得恋人夫妻认真对待。
第二、爱情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它对我们维系关系有哪些启发的?
在本书中,作者给我们做了比较系统的观点罗列,其中比较贴近我们实际生活的两个理论见下文。分别是依附风格理论和爱情三角形理论。
(1)依附风格理论
恋爱关系中,有一种很神奇的现象就是当两个人在一起后,双方的行为都会发生比较大的改变,比如一个看起来很独立的女孩之后,就会变得很依赖自己的男友,比如平时看起来很冷静的人,在经历分手时,会表现出歇斯底里的状态。似乎每个人对待伴侣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情感模式,都有一套自己和对方相处的独特风格。如果能够辨别出自己和他人的相处风格,会帮助我们挑选对象,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修复破损的关系。
如何辨别出自己和他人的相处风格?社会心理学的依附理论可以给出一个框架,依附理论早期是用来研究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的。自60年代发现,婴儿分为:回避型、安全型,焦虑型。如果母亲走出房间,安全型婴儿就会哭闹,待母亲归来又恢复安静继续玩耍。焦虑型婴儿表现就哀伤,待母亲回来之后,婴儿会推开母亲,然后大哭。回避型婴儿,在母亲离开和返回房间时,都表现得若无其事,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但测试结果显示他的心跳次数和皮质醇水平都呈升高趋势,说明他们的压力比较大。
后来,社会学家布伦南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的成年人的爱情依附风格模型,他认为,早期依附体验会严重影响成年人用什么方式维系亲密关系,成年人依附风格,被分为三个类别: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安全型倾向于把自己形容成成一个容易和他人接近开朗的人,他们很少担心被爱人朋友抛弃,并认为自己最重要的爱情关系是愉快、友好和相互信任的。他们享受与伴侣之间的亲密,同时不会对恋情过分担心,他们能够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善于发现和了解伴侣的情绪变化。
安全型倾向在心理上很具有柔韧性,愿意做出改变以满足伴侣的需要。喜欢毫不隐晦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喜欢藏着掖着,非常享受与伴侣间的亲密。回避型能发展出一种对他人的信任,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对彼此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彼此间的亲密。其实,他们也希望与伴侣亲密,但亲密又让他感觉到不舒服,所以往往选择与伴侣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通常拒绝承认自己的依恋需要,认为恋爱的失败对生活影响不大,更专注于工作。在形容最重要的爱情关系时,他们谈论更多的是情绪上的起伏,嫉妒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此外,他们用来描述父母的词句通常都是负面的,往往不能把事情搞清楚就开始发怒敌意,并拒绝亲密关系。在与恋人相处时,很少感到亲密幸福。他对自己的伴侣并不坦诚,更容易陷入相对短暂的性关系中。作者认为,这种风格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嫉妒心和难以排解的社交焦虑有关。具有焦虑倾向的成年人,自愿与抚养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和缺乏稳定性的关系。父母对他忽冷忽热,他无法确定如何才能赢得父母的爱?
这种类型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会表现出一种深刻的焦虑感,既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又担心伴侣不会回应自己的爱,不会和自己在一起,他们形容自己最重要的爱情关系为:完全占有、希望有爱的回应、情绪的起伏和强烈的性吸引。他们往往很敏感,即使一个小小的暗示都会让他们心神不安,很难平静下来。除了对伴侣明确表示对他们的爱恋关系很稳固,仍然深深的爱着她。很多人要求自己的伴侣每天要说三次“我爱你”就是属于这种风格。
成年人爱恋风格研究表明,亲密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生早期的依恋体验,而非当事者双方的主观努力,双方的命运往往在关系还没确立之前就已经被决定了。好像这个理论是有些宿命论的味道,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种参考,毕竟有自由意识的成年人是可以通过心理调节的方法改变早年养成的习惯的。如果你总是在两性关系中遇到问题,那可以对照依附理论来确定一下自己是哪种类型,从而有针对性的纠正。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待自己以及伴侣的行为,可以增进与伴侣之间的感情与了解。
(2)爱情的三角形理论
爱情之所以很折磨人,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就是发现自己找的人不对,或是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对,后来就发现不对了。问题马上跟着来了,那么,什么才是遇到了对的人?美国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
爱情三角理论就可以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他说真正的爱情是由三个要素组成,就像三角形的边,缺一不可。三要素分别是:激情、亲密和承诺。这三要素的字面意思非常容易理解,这里小编就不做过多的解析,三角理论的三个要素,不同的组合形式会表现出不同的爱情类型,比如这三个要素如果都不具备,那就表示双方是凑合着过日子。
中国古代很多包办婚姻就是这个类型,如果只有亲密关系,就是说两个人在一起很舒服,只是缺少激情,也不一定能长相厮守,很容易被第三者入侵。如果双方只是有激情,那就很容易演变为一夜情,如果只有承诺,那就很空洞,如果只有两种元素,也只能构成一个夹角,不能形成三角形,延伸出的是无限的不确定。没有承诺的爱,可能是一段浪漫的旅程,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样的爱情观,在现代人中不是少数。没有激情的爱是可以依靠亲密和承诺,走完人生漫漫征程,但人们往往可能会觉得这样的爱情,也很有几分无奈和不甘心。
有时,婚姻中没有爱情,似乎并没有让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可是如果连亲密也丧失了,人才会觉得悲哀,所以没有亲密的爱是迷恋的爱,空有对激情的承诺,谁也无法预料这样爱究竟还能走多远?现代社会的生活中,我们看见大多数破裂的婚姻都应该属于爱情中某种成份的缺失和不平衡。无论是婚外恋,还是离婚再婚,实质上都是在原有的爱情三角形之外,寻找另外一个三角形,只有两个人能够共同维护起一个完整的等边三角形,他们对彼此来说才是那个对的人。
如果你们感情问题,觉得对方不是对的人,那就按照小编解读的这本书的方法去尝试从这三个方面去修复,看看能不能起到改善的作用,这就是爱的三角理论。
第三、怎样识别爱情中的偏差行为?我们现代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爱情?
爱情虽说有美好的一面,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少,很多社会刑事案件都和两性关系有关。因此,想要获得美满爱情就要避免爱情的偏差行为。
什么是爱情的偏差行为?
一般是指,不符合正常社会道德规则,违反法律,侵害到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它分为以下几种样态:
1.性骚扰和性侵害
遇到这种情况,当事人要果断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2.不受欢迎的追求行为
这个不太好辨识,很多是男性因为单方的意愿,作出一些不受女性欢迎的追求行为,还把这种行为当做勇往直前。比如说,尾随女生在公共场合做出让对方尴尬的举动。不知疲倦的打电话骚扰对方,或是用恐吓的语言威胁女生安全的行为等,这些都是隐藏在爱情之下的违法行为。女生要及时的向周围人寻求帮助,来阻止这种侵害。还有一些比较极端的案例,比如杀人,自杀,殉情等等,这些行为要么伤害自己和家人,要么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
如果女生恋爱过程中发现男生有严重的暴力行为倾向,不应该隐忍期待对方可能存在的慢慢好转,应该马上中断恋爱关系,寻求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才是正途。这些行为的加害人最常用的借口就是打着爱情的幌子: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才做出这些事!其实,这些都和爱情没有关系,这些以伤害对方为代价,成全自己的行为,都是需要警惕和预防的。
上文所述的爱情里的偏差行为,这些都属于爱情的黑暗面,了解这些方面,有助于我们客观的看待爱情,那么值得提倡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直面爱情?这本书的作者认为,要坚持一个观念,一个准则。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应该保持一种钻石爱情观。
什么是钻石爱情观?
就是情侣双方像钻石一样,都有自己完整独立的样子,有自己一个最大的切面,我们要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切面和对方的切面实现最大限度的契合,这样看起来两个人是合为一体的,但是其实又是互相独立,保持分开状态的。
为什么说我们之前的爱情观是泥巴爱情观?
我们的恋爱就像泥巴一样融为一体,只要双方谈恋爱,就变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在传统社会中,女性没有社会地位,必须要依附男人才能生存,所以希望和对方融为一体,这样才慢慢形成了固化认知的爱情观。
现代社会中,每个女性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样未被更新迭代的认知被强行套上传统文化的外衣后,根本就是阻碍了一个人的自我发展。作者指出,美好的爱情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能滋养双方,实现双方的自我成长,但三观不合显然不能让婚姻幸福。在泥巴爱情观里,自我在爱情里会有变化,恋爱之后的自我会扩充,自身会增加很多角色,个体会因为有了这些角色快乐。恋爱失败后,获得的角色丢失,自我就会缩小。一个社会单独的个体,会主动降低自我的评价,还有人会觉得自己要活不下去了。钻石爱情观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双方关注的点是自我成长,互相促进,在一起,但是不互相消耗,这就是作者提倡的钻石爱情观。
一个准则,是平等对待,共同奋斗,这八个字看起来很平常,但是作者认为,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忽视的要点,首先,平等对待对方,很多人都做不到,很多情侣吵架的原因是为权力的争夺。情侣在感情中投入的越多就越没有权力,投入的越少反而越有主动权。比如,情侣双方会这样看问题:一方认为是你爱我,不是我爱你,所以你要听从我的,其实这就是个错误的混蛋逻辑,很多男性都有这个想法,这样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不平等的,维系这样的感情自然是阻力重重。
据国外的一项实验表明,恋爱关系中最可怕的一种态度就是蔑视。这是指情侣的一方针对另一方用蔑视的口气说话,那本书作者可能和小编一样的观点:可以为这段恋爱关系判定已经走到头了!蔑视就是在心里认为:对方和自己不是平等的,所以健康的关系应该是警惕的态度,尊重对方,在心理上共同奋斗则是一段关系保持活力的关键,这涉及到双方价值观上有共同的人生目标,爱好上有共同兴趣,语言上有共同的话题,能做到共同奋斗,这种关系就有了持续的活力。
剩下的一些维系双方关系的小手段。我举例说明一下,也许可以重新激活有些濒危的两性关系,比如,互相记住对方的重要纪念日,给简单生活注入变化,还可以一起出去旅游,探索新鲜的生活方式和性爱方式,更新身处的环境等等,这些都是继发性的事情,只要常做,双方关系就能健康稳定的持续。总而言之,拥有美好的爱情,首先要警惕爱情中的偏差行为,识别出这是以爱为借口的伤害,及时的通过寻求帮助或是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
坚持一个观念和一个准则,关键是从被固化认知的爱情观摆脱出来,转变为钻石爱情观,准则是坚持平等对待,共同奋斗,这样能帮助你获得美好的爱情!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如杜拉斯所说,爱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爱情对于古往今来的人,都具有无比的吸引力,咏叹爱情的作品多如恒河之沙。但这些都是以感性的形式,探讨爱情感性的方面。那么,爱情是否可以用理性的方式进行探讨?作者以社会学的框架出发,以严谨的学术研究方式,做出了非常有趣的尝试。
《爱情社会学》是一本融合心理学和社会学两门学科的实操手册,虽然这门课科名叫做爱情社会学,但基本是在讲爱情心理的,其中运用了一些社会学的分析方法。阅读本书后,基本更新和掌握了一些关于爱情的最新概念,比如,三角模型,爱情组合模式(浪漫爱,游戏爱等)。在学习本书精髓方法理论的同时,还感受到了本书作者孙中兴的无限幽默,也能感受到作为一个台大教授对于社会的关怀。
作者孙中兴教授本书内容既是课堂的讲义,也是思想学术的概括和总结。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位教授上课废话比较多,殊不知其实有人就是专门爱听废话的,我们对于废话的定义也许是与课堂无关的内容,但是,恰恰正是这些东西,最能体现一个老师的水平。可能你会对小编此观点报以冷笑,我想表达的是作为一个育人者,倘若他说的废话都可启迪你的人生,那么这位师者的智慧究竟有多高就不言自明了。
这本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爱情社会学所面对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选取中西历史上重要的爱情故事和思想来加以讨论,第三部分讨论爱情与社会生活。其中包括:性别与爱情、身体与爱情、人际关系与爱情、家庭与爱情、教育与爱情、沟通与爱情、意识型态与爱情、资本主义与爱情,以及偏差行为与爱情等等主题。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学学者对爱情精到的分析。
对于爱情的过程,作者讲解的真诚之处在于每个部分为一集,开端,发展,维系,偏差行为。其实,这四个步骤恰恰是我们最需要了解的。同时,爱情没有范式,我们不需要套路,真诚最重要。此外,对于爱情过程的抽象分析,能够解决很多人对于失恋的困扰,这些都是智慧。我们上学,说白了,学的不是知识,而是通过知识锻炼智慧。倘若光有知识,没有智慧,我们也是无法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的。
开端:AB两人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在没有认识之前
相识:A+B两人渐渐彼此有了一定的联系,生命渐渐走到了一起(“爱”就是走在一起)
发展:AB两人亲密无间,生命交织在了一起
结束:A'B’两人又变成各自独立的个体,但是却饱含彼此之间的回忆
我们如何寻找自己的爱情?请先认清自己。找到自己那块钻石最大的切面,再去寻找能够与之交相辉映的另一半。谨记八字真言:平等对待,共同奋斗!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这本书所列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关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爱情是什么?我心仪的人是否爱我?未婚男女如此问。我们之间是否还拥有爱情?婚姻已进入疲惫的人如此问。无论承认与否,爱情始终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议题。《爱情社会学》这本书,正是对这一议题的解读。我和男朋友为什么不像电影里的爱情那么轰轰烈烈?这本书告诉我们,爱情也分为多种多样的类型:有激情爱,如同天雷勾地火;有友情爱,如细水长流。无论哪种形式,都无所谓好坏。
我感觉与另一半的爱情已经变得平淡,这该怎么办?这本书告诉我们,这不是一个问题。爱情分为多种阶段,不是永远激情四射,相濡以沫的平淡期,是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而不是需要解决掉的问题。我失恋了好难过,怎么样才能够不难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失恋了就是会难过。因为恋爱中,你的自我得到了扩充,而失恋,就是将扩充的自我拿掉。怎么会不痛苦?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的脆弱、难过,而不是刻意地回避。
他说过永远爱我,怎么会变心?这本书告诉我们,严格说来,所有的情感都是有期限的,都会结束,即使不结束于分手、离婚、外遇,也会结束于死亡。所以,在最情投意合的时候,不妨开始建立分手的剧本。如果有一天我们分手了,我们要怎样的分手?如果有一方因意外死亡了,该怎么处理身后事?不仅要认真开启爱情、维系爱情,更要学会有尊严地结束爱情。这关系到成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人。
理想的爱情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新鲜别致的钻石爱情观。过去人的爱情理想是:“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这种爱情观,是传统社会中女性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经济地位,必须依赖男人来活,所以渴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今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应当倡导的是一种钻石爱情观。每个人都是一颗独立的钻石,每颗钻石有不同的切面,要做到的不是任何一方完全的妥协,而是找到最大切面的贴合,让两个独立的个体交相辉映。
但有些时候,只是沟通不良。有些人其实要说分手,不是真的要分手,而是欠缺沟通。比如有人说,“我觉得跟你认识那么久都不了解你”。不了解你,表示想了解你,需要双方想办法,看看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做沟通。但是很多人听到这句话就觉得这是你要离开我,那我们就分手,谁怕谁,这就是沟通不良的一种误解。
有人会在分手后公布私密的信息,包括情书、亲密照片以及其他私密的信息。比如有人会说,你要夜情吗?打这个电话,把他的电话当成一夜情的电话公布,显然会让对方受到很大的困扰。性暴力,包括肢体的暴力、言语的暴力、性行为以及分手时候的胁迫。关于性行为的部分,这里需要强调一点,有人认为如果对方同意与你发生性行为了,那厶所做的一切行为都是合法的,其实并不是如此,她随时说不的时候,就应该停止行为。
殉情通常是指因为他们两个人的感情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时,做出的极端行为,譬如婚外情等。日本明治时代开始,庶民经济发展起来,产生了中产阶级,在商业发达的地区,就曾发生了这样的恋爱故事。日本有一位作家近松门左卫门,就曾写作《曾根崎情死》,这是一部关于殉情的戏剧。日本人对殉情有一种文学的或者艺术上的迷恋。
作品目录
自序
第一讲爱情是什么——大哉问
第二讲爱情是什么颜色的?
第三讲学会好好爱
第四讲爱情的依附风格
第五讲怦然心动:爱情的开始
第六讲怎样才幸福:爱情的维系
第七讲分手快乐:爱情的结束
第八讲爱情的偏差行为与犯罪
第九讲性·力·爱
第十讲身体·自我·爱情
第十一讲爱情·婚姻·家庭
第十二讲爱情与人际关系
第十三讲爱情与文化
参考文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