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自【社企流iLab小学堂】文 / 郭家齐、颜湘霖
随著世代的演进,生活日益富足的今日,许多人开始期待一份除了能养活自己,也能改变社会、创造影响力的工作,在此氛围日益浓厚下,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与社会创业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俨然成为全新解方。
广义而言,「社会企业」指的是一个用商业模式来解决某一个社会或环境问题的组织,例如提供具社会责任或促进环境保护的产品、服务、为弱势社群创造就业机会、採购弱势或边缘族群提供的产品、服务等。
社会企业打破了非营利组织与传统企业的二元思维、改变政府的公共政策,甚至有许多人说,所有企业都应该成为社会企业,他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解方!然而,社会企业、社会创业真的有传说中的这麽神奇吗?
首先,不妨让我们透过几个问题,来看看你是否真的了解社会创业!
如果有心想要改变社会问题,就应该走向社会创业之路。
我有一个改善社会问题的好点子,成立社会企业会是我最好的选择。
在成立社会企业之初,就应该要以规模化为长远发展目标?
在成立社会企业前,我一定要做好箪食瓢饮、成为社企陶渊明的心理准备,因为社会企业一定不能分红。
我要成立一家公司,并明文规定每年固定将公司50%的盈馀投入社会公益活动,因为我把大部份的盈馀都回馈给社会,所以我的公司是「社会企业」。
写好你的答案了吗?来看看我们的建议吧!
如果有心想要改变社会问题,就应该走向社会创业之路?
想要改变社会问题,投入社会创业当然是一个好选择,只是并非人人都能投入所有心力创立社会企业,所以想要创造社会的正向影响力,除了「社会企业家」以外,你还可以选择当个「社会起业家(Social Intrapreneur)」!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寻求「社会公益」与「企业发展」的平衡,在企业体制内展开微革命。举例来说,如果你今天在一家纺织大厂担任专业经理人的职位,你便可透过你的专业与影响力开始推动正向改革,像是选择对环境无污染、透过公平贸易採购的纺织原料,提供发展中国家员工友善的工作环境与薪资等等,如此一来,待在企业组织内也能发挥社会创业精神,甚至能够透过既有组织的力量创造更多的社会影响力。
所以想要改变社会问题,就应该走向社会创业吗? 答案是不一定,站在你的位子上、用既有的专业进行微革命,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想更瞭解什麽是「社会起业家」吗?不妨看看以下文章进行深入了解吧!
社会起业家:企业内的宁静革命者 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614/794/1233
现代社会需要社会起业家 http://www.seinsights.asia/news/131/719
社企大趋势/企业内的社会起业家 http://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89/3268/3173
我有一个改善社会的好点子,成立社会企业会是我最好的选择?
大众常有一个误解,认为社会企业是个万灵丹,可以解决各式各样的社会议题,但其实社会问题涵盖的范畴非常複杂,有许多面向需要加入考虑,因此,要推动社会议题的解决,其实是需要仰赖政府、非营利组织、一般企业的共同合作,而非单靠社会企业的就能达成目标,也就是说,社会企业扮演的是相辅相成的第四根支柱,而非去取代旧有三大支柱。
举例来说,大家耳熟能详的董氏基金会,他希望达到的社会影响力是减少台湾吸淤的人口数,因此他透过企业赞助、捐款来进行许多倡议活动,虽然他不像社会企业有一套可永续经营的商业模式,但是也的确透过「非营利组织」对外募款的传统路线解决社会问题、创造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而一般企业,其实也在解决社会问题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像是星展银行、新竹物流,看似与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无关,但他们在营利之馀也没忘了回馈社会,运用组织既有能力、资源,协助许多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去解决社会问题。
因此,没有所谓「最好的选择」,只有「最适合的选择」,成立社会企业的关键在于「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成立初衷」,并拥有「可永续的商业模式」,如果你没有找到可永续的商业模式,不妨朝非营利组织的路线前进;如果你是以传统的「股东权利最大化」为公司成立初衷,那也没有问题,拨出你的专业能力与资源,也同样可以在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社会问题的行列中贡献一己之力。
在我成立社会企业之初,就应该要以规模化为长远发展目标?
许多人常常会对社会企业「规模化」的议题产生疑问,常问「在我成立社会企业之初,要不要以规模化做为长远发展的目标?」或是「只有规模化,才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吗?」而对于规模化一词,各界都有不同的解读,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大致上分成三派说法:
1. 社会企业规模化代表组织结构有所成长,或具有可複製性,所以可以扩大服务受众,并进入主流市场。
案例:The Big Issue初始是创于英国伦敦的杂志,透过街友来贩售。因其具有可複製性,渐渐扩展到了日本、韩国、澳洲、台湾等等。
2. 社会企业规模化代表社会影响增加,与单一组织变大与否没有绝对关联。
案例:Dialogue In the Dark希望能透过健全人在黑暗中的体验,消除社会对残障者的偏见,并提供视障者工作机会与尊严。调查中发现90%的体验人会更加关注盲人的生活,有超过一半的人会想把这样的概念告诉家人、朋友,随著社会影响的日趋增加,如今也扩展到了台湾、香港。
3. 也有部分社会企业则认为,其终极目标不是组织扩张,而是消失,代表届时社会问题已被解决了。
案例:Unseen Tour提供街友担任伦敦街头导游的工作,而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让街友可以独自承揽公司的每日运作,并且能训练其他街友接受导览行列,他们只是暂时协助街友们的合作伙伴。
因此,你会发现大家对于规模化的定义各有诠释,甚至有人认为社会企业最终的目的应该是「消灭自己」,因为让自己消失也同时代表著社会问题被有效解决了;我们认为,在开始起步前,别拘泥于「规模化」的可行性,先试著跨出第一步,相信定能在这场社会创业的旅程中找到终极的发展目标!
在成立社会企业前,我一定要做好箪食瓢饮、成为社企陶渊明的的心理准备,因为社会企业一定不能分红?
其实答案因人而异,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
有一派的人认为社会企业的目的是影响社会、解决社会问题,营利是其次,所以投资者只能拿回其投资资本,组织应该将全数盈馀再投入企业营运,形成永续的循环;相反的,另有一派的人认为,虽然解决社会问题是目标,营利只是手段,但是分红机制的确可以吸引更多主流市场的投资、优秀人才的投入,进而更有效地改善社会问题。
社会企业创业究竟要不要分红,其实就每个组织都有不同的机制,没有一定的可以或不可以,没有分红机制并不减大家对从事社企的热忱,那我们就可以将营收投入企业营运做更多空间的利用; 如果有了分红机制可以让创业家们更有动力坚持,甚至吸引其他市场的投资,分红机制又有何不可? 最重要的还是想要解决社会问题的那份心,以及你想解决社会问题的长远目标!
我要成立一家公司,并明文规定每年固定将公司50%的盈馀投入社会公益活动,因为我把大部份的盈馀都回馈给社会,所以我的公司是「社会企业」?
答案是否,这种在组织营利之馀投入的社会贡献通常称之为「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而这和社会企业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判断一个组织的社会公益投入是属于「企业社会责任」或是「社会企业」的方法,在于检视这个组织的成立初衷,而非盈馀捐助或付出的比例;社会企业通常以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正向影响力为组织成立初衷,和一般企业以赚取最大利润、最大规模化为目标大相迳庭。
因此,在判别一个组织的行为到底是「企业社会责任」或是「社会企业」时,不妨先想想组织的成立初衷,相信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经过这五个问题的洗礼,你开始对社会创业有更深入的瞭解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