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三岁半,幼儿园中班,老师留作业让写“五”。以前都是我嫂子教她,今天换我,坐在她身边,翻看她以前的作业,有很多错误老师划出来了,心里面就暗暗结论嫂子的不经心: 其实无论老师批不批改,教侄女的时候都可以看出来,那么那时候让她改过来不就行了吗?
于是我蕴藏着“要比嫂子更耐心”的底气开始教侄女,开始时她总写成“五”的反方向。
我说“你看我是怎样写的。”于是在旁边给她写了醒目而端庄的“五”
她“你写的那个不好看。”
我“!!?”心里面暗暗: 那么现在我是教你画画吗?
我换了方案拿着她的手写“五”,可过了三十分钟,虽然这其中经过她想吃糖、香蕉、巧克力、面包,她依然写不出“五”的拐弯处。这时候她妈妈回来了,我放弃,把她交给了她妈妈。耐心被我吃了。
后来我想了想,不说三岁半的小孩是否具备了懂“五”是什么含义的能力,至少“写五”的肢体协调能力是不足的。或许握着她的手让她写个几十遍她会了,可那时候已经丧失了写字带给她的快乐。——至少现在她真的觉得写字是快乐的,每次放学回家开开心心的摊开本子,写写画画。
有时候看外国影片,很容易被里面的亲子关系触动,可以看看《阿甘正传》《我们这一天》《怦然心动》等等里面这些优秀的父母们
今天重温一遍《怦然心动》,印象深刻的两个场景,不希望大树被砍掉而赖在树上的朱莉,伐木工和小镇上的人都看猴一样看着她。父亲到来并没有觉得女儿性情古怪执拗,也没有觉得全镇人都看着而骂女儿“你真是丢人!” 他搬着梯子爬上大树温柔而小声的责备“这棵树再重要也比不上我女儿的安全…快下来吧…不要再使小性子了”,后来他为了安抚女儿还画了一幅大树送给她。
另一个场景是朱莉“修剪草坪”的话题为导火线,引起了父母“因为照顾叔叔而不能过上更优越生活”的争吵。后来夫妻二人并没有将怒气牵扯到女儿身上,也没有纠结在吵架问题的对错上。晚上睡觉前,先是父亲来到女儿房间“…这并不是你的错…”,后来母亲来到女儿房间“…当然我爱你父亲的坚强和善良…你是我最大的骄傲…”父母吵架时,幼时的我们很容易归结为“是不是我们的原因”或者“我们做一些事情是不是父母就不再争吵了”,亦或者“他们这样吵架是不是不爱彼此了”等等。这时候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安抚,是避免让他们心生忧愁的种子。
不知道大家是否会对过往人生的某个阶段遗憾“我当初为什么会那样呢,如果这样做就好了”。我某些时候记忆卡在奇怪的地方,会产生“后悔”“内疚”“羞愧”等丰富的情感。后来在《发展心理学》里面找到了安抚自己的答案。就拿青春期来说,那时候经常受到语文老师的表扬,就一门心思的只喜欢学语文而忽略其他。现在想想觉得自己挺没出息的。《发展心理学》里面关于青春期的阶段,里面有一段描述“假想的观众”——他们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欣赏和评判。他们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要花很多时间和心力来应付这些假想的观众。
我们很多时候渴望被理解,它不容易的地方在于,很多人只愿意看到事物的表相“小王子这个智障很喜欢仰望天空”,而不愿意深入的去探究“小王子想看到星空背后的玫瑰”。在孩子没有能够完成作业时不让她写作业不是去对抗老师留的作业多,而是看到她所在的这一人生阶段的力所不能及。哪怕一天的心情都会有悲喜交加的过程,漫漫人生,你觉得那些可以做好而揪着不放的心情,别人也会有,你的身体、认知、思维、情感也在一步步的成熟,没必要盯着那些一时的兵荒马乱不肯放手。
也许你也曾追悔人生的某个阶段,或者正在经历迷茫。不要把自如平稳当做理所应当,温柔的对自己说一声“乖,慢慢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