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会碰到的难题就是如何让孩子开始写作,小乐尽管读书不疲,但一到写的时候也是老大不愿意(除了老师布置之外),所以常发出“没什么好写”的感叹。
每位家长自己从小到大也会有类似感受:“写什么呢?”不记得在哪里曾看到一个写作练习的方式:对着一个物体做详细描写,比如一堵墙。一开始也许写不了几个字,但观察的越久发现的内容会越多。
不过观察和记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非自觉性的。我设计了一个全家人参与的游戏:随意找一个物品,用文字对其进行详尽的描写,然后拿走物品,每人再根据自己描述的文字把物品画出来,最后评选谁的作品最好(考虑我们的画技,不在于画的多好,而在于细节)。
周六做了一次尝试,当时我的提议得到了大家同意。于是坐在餐桌前,直接就挑选了桌上的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作为道具。
游戏开始时小乐问了几个问题:
“颜色要画吗?”
“只画平面吗?”
我的回答是“你自己看。”
从中也可以看出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不同,她可没考虑你们在乎的写作问题,直接想的就是最终要完成的画。小乐的记录也体现了这一点,完全出乎我的想法,寥寥几行文字,辅以一些奇妙图形(估计是考古故事听多了),并凭借她的良好记忆力完成了图形。而我和乐妈则洋洋洒洒地写了好几页,足有4、5百字了。(也超预期,没想能写那么多,这还是最后定时要求20分钟以内的结果)
来看看我的记录:
在餐桌中央静静地摆着一本青色的书籍,书的中央竖排下来赫然写着三个大字《水浒传》,这是一套“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我最喜欢的四大名著版本。
书的封皮上三组字分别采用不同的字体和大小,中间的“水浒传”是行书,足有2厘米见方;而在其右侧的“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则像是宋体压扁了,字间距也相对紧凑;下方的出版社题词则是中规中矩的宋体字,每个字的间隔约有半个字大小。
最喜欢封面上的图案,白色的山水画风格,不是很确切故事场景。一个亭台前,有人拔出了一把刀,似乎脚下还踩着一个人,在前边的地上也横着俩,已经倒在血泊之中,边上还倒着一根棍子,这演的是哪一出呀?武松醉打蒋门神吗?棍子旁边的左下角是树枝和泥地,而右上角的群山上方又是熊熊烈火,蔚为壮观。
整本书足有6、700页厚,侧边从上至下还是“水浒传”、下,居然是罗贯中和施耐庵两人合著,最后列着人民文学出版社,倒也清新爽目。
…
写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尤其小乐的“要点记录法”,早早无事,看我俩还在忙活,她也只好再东看看,西看看,希望能再多几点什么。真正的考验发生在书本拿走,三个人开始画的时候。
画画一会就结束了,除了几个大框架,好多细节内容无法描绘,于是我提示大家可以记录一下画时候的困难。比如说:知道地上倒着两个人,可这两人倒的方向是什么?人所处的位置在哪里?背景中的亭台或门上面有什么?
总是如此,看着物品的时候觉得一目了然,没啥好再看或再记录的了,闭上眼还是充满信息,但一旦要真的把它重新还原出来时,却发现大量细节的缺失,而这正是需要锻炼的。
最后三个人的作品:
大家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看都觉得煞是有趣,不再觉得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估计都对自己的作品不甚满意。但我们可不是要打击人,所以我们最后的评讲是“大家来分别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表扬,表扬所描绘的与众不同的细节”。比如说:小乐的独特记录法(三条波浪线是表示文字的位置等等),作品中选择的颜色,门牌上的“山神”字样,地上躺着的尸体的方向,侧边的文字等等;我的作品中三种不同的字体,地上的棍子,旗杆,右下角的空白等等,这样大家关注的是如何挖掘更多的细节。在我们把众多细节组合在一起后,终于明白这一出应该是林冲的风雪山神庙了。
游戏结束了,注意几个关键环节:
- 别认为这是去让孩子写作,而是一个全家人参与的游戏,趣味是第一位的。
- 绘画还原的过程中会发现细节的缺失,慢慢锻炼自己去发现和描述细节。
- 画完后总结一下绘画过程中的困难,如果再让你来描写的话,你会考虑如何去记录。
- 不批评别人的画不好。换个方式,每个人都去寻找别人的优点。创意是来自于鼓励。
对了,下次可以尝试一下,一人记录,换另一人来根据文字做绘画还原,这样小乐的“要点记录法”难度可就变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