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新学期——2022——2023学年春数学学科课程计划 原创 刘亚利 小蜗牛学习
最近啃读《大概念教学》,一直在思考:如何将面向学生未来真实生活的大概念教学践行到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这种指向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培养学生的高通路迁移,也就是专家思维能力。学以致用,接下来我就这期任教的小学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制定课程计划。
一、分析自己
借助在《玩游戏,学数学》课程中,宋亚男老师推荐的SWOT进行“自我分析”,从内到外重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发现每一期都会进行一些新的调整。
(一)S(优势)
1.已经经历了小学一轮的教学沉淀,比较清楚各年级的知识脉络。最初觉得这是自己的优势,如今在学习了新课标之后,发现居然变成了自己的劣势,因为在大单元知识整合、核心素养能力的践行方面,自己的知识板块还没能进行有效融合。
2. 善于思考,敢于挑战不同的教学模式,并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甘于自我的平庸,有不断超越自我的强烈愿望和学习力,这也是促使自己不断努力学习进取的内驱动力。
3. 上课富有激情,课堂上能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乐于和学生平等对话。这一优势同时也伴随自己的劣势,课堂不能有效的把握时间,不能按时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在驾驭学生畅所欲言的课堂,要做到画龙点睛的点评也是一个挑战。
(二)W(劣势)
1.最大的问题是还没有打通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也不能真正做到完全以“学习者”为中心。由于精力有限,专业书籍的啃读比较困难,专业成长的速度较慢,容易感性化步入数学教学的误区。努力啃读相关专业书籍,也是为了早日转化这一劣势。
2. 由于长期在小学执教,仅立足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知识面比较狭隘,而没有去思考衔接初中数学学科的本性知识。之所以选择做课题,也是希望能够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圈,打通理清知识脉络。
3.在家校沟通方面,还不能给家长很好的教学建议。坚持与家长沟通,更多的是从孩子在学习方面的问题洞察到习惯养成的诸多问题。
(三)O(机会)
1.承担着大小课题、案例的撰写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绩,虽说焦头烂额,但自己读、写、思的能力得到了不断地提升。
2.本学期继续带领学生一起做探究性课题,在学习和践行中不断更新自我认知的局限,真正让“大概念教学”落地生根。
(四)T(威胁)
1.每一个所谓的“学困生”实质也指向一个不负责任的家长,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不注重与孩子沟通和帮助孩子平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这学期我想践行积极心理学,努力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优质特征,让他们找到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2.平时挑战未知的各种教学模式以及在读写方面的努力,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成效不能立竿见影,容易导致自己因质疑对于驾驭不同的课堂做不到从容淡定,从而回归本我。
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劣势,我努力尝试把劣势转化为自己向内生长的优势,不断进行专业学习反思,逐步将劣势转化成自己的优势。同时努力创造机会,提升自我化解威胁为向外发展的机会,通过阅读、写作、思考,逐步将威胁最小化。
二、分析学生
我梳理了一下本学期的内容,共六个单元(含3个数学实践活动),包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小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旋转、平移和轴对称。找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寻找“现有认知冲突”,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对应的知识建构模型,从中可以感悟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专题一:数与代数
包括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第三单元“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第五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计算类单元,需要理解算理,掌握算法。重点理解从一位数乘法到两位数乘法、两位数除法到三位数除法算理和算法的迁移,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面积表述运算的道理,培养几何直观。而小数可以通过学生的“已知”的整数和分数,借助计数单位将其融为一体。
专题二:图形与几何
包括第二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和第四单元“旋转、平移和轴对称”。“面积”在学生经历了“周长”的认识和计算方法之后,也就是将“线”拓展到“面”的认识和计算。学生在学习了“位置”“辨认方向”之后,进入 “图形的运动”(主要属于欧氏几何变换),包括旋转、平移和对称(对称主要研究轴对称图形)。这期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旋转、平移和轴对称”,属于一个浪漫感知学习的过程。学生能够结合实例及生活经验进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运动,能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
专题三:统计与概率
包括第六单元“简单的统计活动”,学生在之前“分类与整理”、“数一数”、画“正”字等统计方法之后,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通过现实背景,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中横轴和纵轴的意义及二者之间的关联,知道条形统计图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数量的多少,借助条形统计图可以比较不同类别事物的数量。
三、分析方向
思考宋老师推荐的“四个维度”,尝试寻找这几个维度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教育伙伴维度(果之果)
教师能找到的教育伙伴,当然是我们的家长,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家校协作”。我努力做到发现学生问题之后,及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当然也不乏有一些隐形的家长,平时都是不关心孩子学习的,觉得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我尽量每周至少和三个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
(二)学生维度(果)
关于制作“学生成长档案”,保存学生的成长印记。这期我尽力给每一个孩子创建一个“文件夹”,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孩子们成长的点点滴滴。
(三)日常运转维度(因)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构思每节课是通过“课前挑战单”还是开展“课堂活动”进行师生对话;尝试融入“大概念教学”理念,保留每单元“思维导图”梳理;注重数学思想渗透,努力打通“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学习成长维度
我一直相信专业阅读可以助力教师自我成长,本学期重点阅读书籍是《大概念教学》《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玩游戏,学数学》仍会作为借鉴其“课前挑战单”的备课书,尝试践行“课堂教学五步法”,玩转数学思维游戏活动。
当然,除了完成计划内的教学任务,我将努力创造计划外的机会,将自己的每一次践行形、学生的点滴成长变成文字和图片,这也是送给自己和家长们“额外的奖励”。每次尝试从三个方面、多个维度制定“课程计划”,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虽说可能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努力朝向自己制定的“可能性”,就如同在“等一朵花开”,不断地充盈着内在的生命和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