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阶班早课我们学习了包老师《大学的商业智慧》第38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包老师梳理了《大学》的逻辑框架,开篇开宗明义,揭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开篇就把所有的智慧已经讲完了。说:有大智慧的人就足以明白“道”了。第二部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揭示了“道”背后的原理、机制以及我们修行的步骤。第三部分:四句话,16个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揭示了人类所有学问的关键之处,做了一个总结。这让我了解到了大学的基本的一个逻辑框架。因为他讲的道都在这三个层面里,原理、机制以及修养的修行的步骤全部告诉我们了,就让我对于大学的学习,增加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部分包老师讲到,人类的轴心时代。欧洲的地中海文明,古希腊文明,印度文明。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老子等,最有智慧的人,最伟大的人,都出生在几乎同一个年代。古希腊哲学家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印度的文明探讨的是人与心灵,人与神的关系,中华文明,孔子、老子探讨的是人与让我了解到了。圣贤都在研究我与世界的关系,这个就是世界观。我是谁?世界在我之内,还是我在世界之内呢?
包老师也讲到了,物和事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是“物”侧重于客观的事物,而“事”侧重于人的行为、动作、目标、意向,侧重于我们的思想、想法。那事的本在终,物的本在哪里呢?人、事、物,人事,人物,人都在前,那么,物的本在于人,事的本在终,我们是否需要先关注人,后关注事,人的关系和谐了,再去做事,这样才可以做成呢?我们想要做成事,是否我们要以终为始,以梦当真,带着已经达成了的良好的状态,去朝向我们想要的目标,事自然成呢?这样是否就是符合道的呢?
我们想要赚钱。我们带着一个担心恐惧的心出发而去赚钱,还是我们调整自己良好的感觉,让我们带着一颗富足圆满的心去赚钱呢钱。钱属于物,我们追求钱,想要得到的是什么呢?想要得到的也是我们良好的富足的感觉。钱就代表富足、财富吗?我们的身体健康,四肢健全代表富足和财富吗?我们家里有人,人丁兴旺,代表我们富足和拥有财富吗?我们家庭人员的关系和谐代表我们的富足和财富吗?除了钱以外,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人丁兴旺的,温馨和睦的健康关系。代表我们的财富吗?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是否我们需要的是在“知”上下工夫,拓宽我们的认知,打开我们的认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而让我们感受到富足,这就接近了,道呢?所以突然领悟到,我们就是来发现我们的圆满和富足,唤醒我们内在感受到圆满和富足的这样一个感觉的,来体怔这样一个本自具足的感觉的。所以,我们知道了,更多的笃定在这样一种原本就是富足和圆满的状态当中,带着这样一个圆满和富足的感觉出发,我们呈现出来的外在就是富足和圆满的状态。
阳明先生说:意之所在为物。我更多的把意念放在哪里的时候,这就是我们认识的物。在生活中,我更多的把意识放在感受到不好的事物上,所以我外界的呈现就不好,更多的放在感恩和富足上,我的外界呈现不就会更美好吗?我找到了自己现状的根源所在。所以,拓宽我们的认知,把意念放在我们认知到的理:我本自具足圆满,的世界观上。这才是物的“本”事的“终”,我们才会符合道。
今天这一讲,以及所有教练的参与讨论和共创,让我明白了“事物”的根本所在在“人”,人的根本所在在“认知”,打开我们的认知,提升我们的能量,让我们处在一个好的感觉当中,带着内在富足圆满的感觉,就可以自然呈现在外的富足圆满。
感恩高阶班早课的共学,感恩所有教练和伙伴的智慧碰撞,感恩场域,感恩自己!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