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方木读书简友广场读书
《万万没想到》——理工男是怎么读书的?

《万万没想到》——理工男是怎么读书的?

作者: 女神捕铁飞花Shawnee | 来源:发表于2019-03-11 22:36 被阅读7次

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查理•芒格

这个《万万没想到》不是白客做主角的搞笑视频,而是万维钢的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万维钢是一名物理学家,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这本书介绍了他用理性思维去看待一些问题的角度,不仅逻辑性很强,而且处处引用参考文献,证据详实,我很喜欢这种用写论文的态度写成的杂文。而且对于作者的旁征博引惊叹不已。

他是怎么做到论证如此有理有据的呢?他脑中的信息处理系统是怎样的?他是怎么读书的?

此处,整理他本书中《笔记本就是力量》和《用强力研读书》两篇文章提到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一起向牛人学习。

兴趣从何而来

科学家对一出生就被不同家庭收养的同卵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哪怕家庭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一对同卵双胞胎的小时候的行为,使他们有不同的爱好和个性,他们长大后,先天特征会越来越突出,他们会越来越“像”。科学家们还发现,任何一种能够测量的心理特征,包括智商、兴趣爱好、性格、体育、幽默感等都是天生的,后天环境的影响有限。

所以,一个人爱好什么,喜欢干什么,能死心塌地地在什么方向上刻意练习,基本上是天生的。

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兴趣,区别仅在于有的人足够幸运在比较早的时候就找到了适合自己兴趣的环境,而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找到。

所以,家庭和社会能为人才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提供能施展各种兴趣的环境。

但我觉得,兴趣也许对是否能成为大师具有作用。对于庸常浮生中碌碌的我们,在工作领域,兴趣不是最重要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才是。不管有没有天生的兴趣,人们总是更倾向于做自己会做而且做得好的事情,所以,我们才要学习。

2

只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由内而外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如果一本书的内容是我们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们原有的观念,那么这本书就在我们的舒适区,如过它的内容与我们的原有观念不符,但我们思考之后仍能理解接受,那么这本书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内。如果这本书我们根本就理解不了,它就在恐慌区。

有效的学习需要在学习区内进行。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3

怎样阅读一本书?

万维钢提出了“强力研读”读书法,“强力研读”并不是为了读专业著作,而是面向《卧底经济学》之类写给非专业读者的非小说类书籍。称为“强力”,是因为它追求阅读的深度和效率,力图在一本书中挖掘到最大限度的收获。

强力研读跟“刻意练习”有三个共同点: 第一,不好玩。“强力研读”不是为了娱乐和休息,而是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非得把一本书融会贯通以至于“长”在自己的大脑里不可。这种读法相当累。 第二,用时少。就如同在那种专门培养天才的最好的音乐学校里,孩子们每天真正练琴的时间绝对不超过2个小时一样。没人能长时间坚持那样的强度,而没有强度的训练还不如不练。你可能每天花很多时间阅读,但你很难做到用很多的时间强力研读。要把精力充沛而又不受打扰的时间段留给最好的书。 第三,不追求快。很多读书方法教人怎么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一本书,而那些有必要快速读完的书根本不配让我们读。读书的一个关键技术在于对不同的读物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

强力研读具体做法如下,核心技术是读书笔记:

新手读两遍书。第一遍是正常诵读,只要放松地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读得快,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地书才是好书。读第二遍的同时写读书笔记。这时候就不要每个字都读了,书中作为例子的故事大可跳过,要专注于思想脉络。读一章,记一章笔记,直至读完。

强力研读要求读书笔记必须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①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②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③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④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4

怎样做笔记?

笔记法:

完全抛开书本或老师的讲述顺序,而使用逻辑顺序重新归纳要点(书由厚变薄)。同时,写上自己的心得、灵感、其他书对同样问题的补充、同一个知识的其他应用等等(书由薄变厚)。

钱钟书先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值得大家参考:他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借的书还掉,买的书送人,只有笔记永远保存。外文笔记共有178册,中文笔记与此数量相当。凡读书笔记,必有数目和重要的版本及原文页数,论文笔记记下刊物出版时间(为了方便以后写作时引用)。笔记之外,还有“日札”,是自己平时的心得体会。

记笔记的最直接目的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自己看事物的眼光。笔记系统还可以帮我们把新的知识跟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一般人善于发现新事物的不同点,而真正的高手则善于发现共同点。一旦发现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共同点,这个知识就彻底“长”在我们身上了。而且这样带来的类比和联想,特别能刺激创造性思维。

最后,我们用宋代陆九渊的《读书》结束本文: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万没想到》——理工男是怎么读书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yzi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