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建立知识体系,你期待的可能是一个书单,可是我告诉你,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高考720分和480分的人,他们参加高考的书单是一样的。
得到app订阅专栏李笑来老师《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有16万人在订阅学习,有些同学3个月实现了20倍的财富增长,而另外一些同学,一年之后依然没有什么变化。
书单本身并不能造成知识体系的差异,甚至接触信息的数量本身也不能。
可是为什么有的人总让人感觉“充满洞见”,“具有启发性”,而有的人却不能呢?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接触了更多的信息,或者偶然获得了绝密的书单。
在这个信息急剧爆炸的时代,或许“少即是多”才是正确处理信息的方式。
那么我们该如何整理信息,获得“系统化知识体系”呢?
1.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很多书中都强调过的“复利效应”,你也一定听过,对不对?可是,你听过、你知道的知识,跟你有什么关系呢?
小花看到这四个字后,就问自己: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个概念解释呢?找不出5个例子,我是不会罢休的。
首先,小花想到了“时间”的复利效应,咪蒙的一篇文章有百万级的阅读量,是把一份时间卖了百万次;
其次,那某些“技能”是不是也有复利效应呢?
是的,比如,写作,演讲。
书上可能会对理论举例说明,但那仅仅是别人使用理论解释现象,并不代表你也可以用同样的理论来解释现象。
这就是为什么“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2.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
当接触了一个新知识的时候,不要只想“过去的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个知识解释?”,还要思考“我的哪些行为可以被这个知识改进呢?”
比如,还是上面那个“复利效应”,你准备如何在自己身上去运用这个理论呢?
很多人并不是缺乏知识,而是到了某个时刻想不起来应该用什么知识。这种提前构思(将来我可能会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什么问题)就可以让你形成一种”自动触发“,遇到了某个问题,就可以立马想到相应的知识。
3.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大部分人满足于既定的任务和日常生活,不想去深入思考。而有一部分人却在别人停止思考、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习以为常的时候,仍然积极地探索答案。
比如X射线的发明:
伦琴在做研究时,发现即使用纸板盖住了阴极射线发射器,房间另一头的氰亚铂酸盐钡屏幕还是会发光。其他研究者都发现了这种现象,但是他们都把这种现象解释为”设备疏漏“等原因。而伦琴却无法接受这种牵强的解释,于是花费精力去探究,最终发现了X射线。
我知道很多人会不喜欢这个答案,他们更期待的是具体的一套工具,比如一个思维模板、一个整理知识的软件、一个搜索知识的网站或者一个长长的书单。
这个方法不是”看了就会“的方法,就像”俯卧撑训练技巧“一样,无法让你看了之后就能增长胸肌,只有付出大量努力来训练才行。
很多人会说”好麻烦呀“,对呀,是很麻烦呀,现在怕麻烦,将来更麻烦,”麻烦“这个东西是逃不掉的。想一想,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的英语没有学好,不就是怕麻烦造成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