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的你》前段时间上映,随即,在众多社交网站有关学校霸凌事件引起热议。可以说,其中几位主人公的悲惨经历令人唏嘘不已,就连最后算是有个可喜结局的陈念也让人不由得心生怜惜。整部剧都蒙着一层灰暗的色调。魏莱没有了未来,陈念靠陈念活了下去,李想(理想)还在,蝴小蝶却飞走了。

校园霸凌话题持续发酵,由此引发我们更多人对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关注。社会的管理是否出现了偏差?学校的教育是否进入了误区?家庭的教育是否产生了错位?
以上三个方面,既有包含的关系,又有相互作用的关系。一个社会一定是由无数个家庭或者个人为单位构成的。而个人也不可能脱离家庭关系而独立存在。当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上面出现了差异,孩子又会如何选择?从电影内容方面来看,我认为其意图是将更多的责任放在了父母身上,所谓如何言传身教,《少年的你》为我们列举出了一些反面教材:陈念母亲为四处躲债时常将她撇下,置其于危险境地;小北被父母抛弃独自混迹于社会最底层;魏莱父母只为维护自己脸面并不关心女儿真实感受;校长只为重视分数忽略精神教育培养出了疯子学霸儿子。

学校霸凌事件是一场悲剧,出场的每一位,其中没有受益者。在被霸凌者人生的记忆里,从此被永远的划下一道伤疤,霸凌者不会因为欺侮了别人而获得丝毫的益处。而他们的家庭环境,实际上也是霸凌事件的导火线;他们的家人,也同样是作茧自缚的受害者。

毫不夸张的说,一些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随时都可能成为被霸凌的对象。在他们不能强大到足以自卫时,他们需要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保护。

社会一直在进步,因为它存在各种问题,错综复杂地缠绕。学校大可不必将全部工作重心放在升学率和业绩上。因为,不是所有老师都能用心保护每一个需要保护的学生;不是每一个“陈念”都能躲过炼狱之火,逃出罪恶的圈套;不是每一个“小北”都能在无情的鞭笞与嘲笑中保持纯良,始终向善。我们似乎从小都在学习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上苟延残喘,而很多成年人却从来不懂如何教育下一代。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教育是什么。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当然也可以是乐园。让每一只“小蝴蝶”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舞,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看见光明的未来。这确实很难。但我想,这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