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了朱建军老师的《我是谁》这本书,第五章我已是第2遍读了,再一次读,感觉不一样,似乎比第一遍透彻了一些,欣喜。初读,懵懵懂懂,如雾里看花,最重要的是没有投入那么多的心力,只是为了读而读,因为周四晚上有个读书会,好像是紧赶着为了交差,对此篇章更多的是停留在头脑层面的认识。再读,谨按艳玲老师的方法,把不明白的和理解不透的地方用笔着重标注出来,这一章节朗读下来,受益颇深!看着这几页纸张被勾勾划划成“大花脸”,乐了,只期盼着周四晚上老师解答疑惑!
这一章我的问题如下:
1.什么是原始认知?原谅我前几章读的不透,在此篇章中多次出现原始认知这几个字。
2.72页那个20多岁的男孩子在意象中出现的“坑”,作者说“坑”是面临的问题的象征,在这里“坑”是现实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翻到了这一页,看到这句话后面紧接着的一句是,它可以展示来访者现在面临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这个坑在这里指的是来访者面临的心理问题。哎呀妈呀,还是不认真,有点儿急的成分在,老师一说周四晚上的读书会可以就书上的内容去提问。马上就想到一定要抓住机会多找一些问题问问了。
3.79页在一句话中出现了“意象原型”这四个字,不太理解。意象对话可以把消极的意象原型转化为积极的。
4.84页,心理咨询者可以用意象对话技术帮助她接纳自己的这个子人格,继而转化自己的子人格。我的疑问是,都已经接纳了这个子人格,怎么还说转化呀?当看到自己不喜欢的子人格时,就自然的会过度到转化吗?
5.85页,能量是一种沉溺。在这一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不太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