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167023/e4ca449a09e6918a.png)
读谢依《人生如逆旅 我亦是行人 苏东坡传》进京赶考,奔向命运01
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父子三人挥别家人,带着满腹学识与一腔热血,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路途,也走向了命运的转折点。
这次赴京赶考,对于苏轼与苏辙而言是第一次出远门。当时只有19岁的苏轼,17岁的苏辙,跟着47岁的父亲苏洵自西蜀,沿江东下。
苏家三父子先到了成都,沿途美妙的风景令人沉醉。三人在成都拜会了张方平,苏洵带着自己的一部论政的著作向张方平请教。张方平略略一翻,便被著作的内容吸引,与苏洵开始畅谈古今,纵论天下。
苏轼和苏辙未父亲感到骄傲和自豪。
苏洵才华卓越,得到了大官张方平的赏识。张方平有意让苏洵出任成都学院的教席,但苏洵志在京都。张方平向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封推荐信。几天后,另一位雷姓友人也写了一封推荐信给梅尧臣,力荐苏洵有王佐之才。带着这两封极有分量的推荐信,苏家夫子三人北上,穿剑阁,越秦岭,不辞万里慨然赴京。
一路风光如画,让从小习惯了巴蜀风物的苏轼与苏辙大饱了眼福。抵达京师汴梁后,父子三人寄宿于僧庙,等待秋试。他们等的是礼部的省试,通过省试的考生才能准备来年春天皇帝亲自监督的殿试。到京不到第四日,他们便开始了读书生活。虽是远在京师,做事严谨的苏洵依然不愿意留太多的时间给儿子们玩耍。每日除了吃饭睡觉,父子三人就在房间里习字作文。
要知道这一年仅眉山一县参加礼部进士考试的人就有45人,更别说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了,要想在这些人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在这样的赶考节骨眼上,父亲的严格也能看出其良苦用心。
这是高考的规模和竞争烈度了,全国优秀的人才济济一堂。不过,三苏自带天才之姿,更可怕的是他们非常努力。努力的天才算得上是所向披靡了,接下来看看天才的考前磨枪吧。
苏轼从小就对父亲的严格教诲印象深刻,“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哪怕是在梦里,父亲的威信依然让苏轼心有余悸,那时的他因为一时贪玩而忘记读书,本来应该读完《春秋左氏传》,可自己却还只读到桓庄公部分,并未读完整部,他心里惶恐不已,像一条吞了鱼钩的鱼一般难受。
京师如此之大,苏家三父子提前几个月就来到了这里,除开最初几天的游览,之后每天便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苏轼最初喜欢西汉文学家贾谊和唐朝宰相陆贽的文章,后来喜欢上了《庄子》。贾谊与陆贽的文章切中时弊,议论锋发,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庄子》则旨在如何保持精神的高洁与自由。在京师准备应试的日子里,苏轼把这些书又精读了一次,对于时政的理解更为深入,对人生的感悟也更为高远。
“吾昔有见于口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自古以来赶考最是磨炼人的心性,其中的激动与怅惘,其中的计较与血泪,非历经其中不可知其真味也。而年少就进京赶考的苏轼却在阅读《庄子》的过程中找到了心灵的共鸣。他读书是为自己而读,习字是为自己而写,作文是为自己而作。一切发乎于内心,何来计较与失落?
三苏的考试前状态堪称楷模了,可见苏洵的教育极其成功。
不得不说,苏轼19岁便悟道了,或者更早的时候便已悟透了学习室为自己而学的,后来是悟道了学习的快乐,再后来便是从政之后的学以致用了。真是优秀的人生轨迹啊。
--时与猫璞读书小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