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写到苏东坡母亲去世,丁忧结束后,三苏带着全家老小一起进京。他们出川走的是水路,要经过险峻的三峡。
书中对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逐一作了形象生动的描绘。跟随着作者的笔锋,知道了瞿塘峡的滟滪堆、圣母泉,巫峡的神女十二峰、人酢瓮,还有西陵峡的新滩,险要各不相同,作者描绘也各有分别。
中间还加入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逸闻趣事,让人读起来如身临其境,似乎跟着三苏到了江水湍急的险地,稍不注意就会跌落深渊。
读完细细品味,越发觉得作者见闻广博,笔力深厚,对景物的描绘如此引人入胜。我想他可能真的沿着当年三苏的行程路线走过一次,如果没有,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就更让人佩服。
就算是亲身经历,设想自己去三峡游历一番,断乎写不出如此精彩的内容,也不会有作者如此广阔的视角。
由此看来,江山形胜,的确是存乎于心。
2
前两年,有个旅游拍照的方法很火。人民币的背面都是一些名胜古迹,这个方法就是找到这些地方和当时拍照的角度,在同一处景点、同一个位置,用同样的角度,咔嚓一按,留下自己和这个景点的合影。
这个方法的确有些创意,有些把自己放入名画中的感觉。
细细想一下,不过是“到此一游”的翻版。
千里迢迢赶过去,只留下了一个合影。至于那里是否景色优美,山川秀丽,有什么乡土风情,倒不再留意了。当然,有什么特色美食是要关心的。
世界那么大,江山如此多娇,难道只是为了看看?多年之后,能想起的只是一张照片?
3
春节前,我和爱人带孩子去了一趟哈尔滨。去之前,我还专门借了几本介绍哈尔滨的书。
虽然还没到,但是对哈尔滨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主要建筑、人土风情、特色物产等,有了大概了解,也做了大致的旅游路线。身未至,心已向往之。
到了那儿,才发现书中描绘的繁华的中央大街,已经成了纯粹的旅游地,游人如织,没了当年商旅云集的气息;传说中的面包石步行街,有些高低不平、坑坑洼洼;原本高档的华梅西餐厅,餐具、装修和服务员服饰还是老样子,现在看显得土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大洋葱头特征依旧明显,只是周围高楼林立,显得不够雄伟了,而且正在装修,里面也没看到。
倒是中央大街两侧、兆麟公园里面、松花江江面之上,还有冰雪大世界里,出自各层次能工巧匠或冰雕艺术家,主题各异、形状百态的冰雕让人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人间自有美景,就看有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曾经别人发现的美,可能只留在了字里行间或者图画里,想要欣赏还需自己探求。而这种过程本身就妙不可言,会带来惊喜无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