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到受检者咨询,为什么几年前做的过敏原检测中牛奶特异性IgE抗体是阳性的,但此次检测却为阴性。今天,小编带您了解一下,过敏原IgE的检测结果会发生变化的原因。
IgE是一种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是诊断速发型过敏的检测指标。当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受体FcεRI结合,会引起I型超敏反应,即通常所说的速发型过敏。
01、速发型过敏是如何发生的
当外来抗原进入身体后,会诱导B细胞产生特异性的IgE,IgE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FcεRI)结合,此为致敏阶段。在这个阶段,还不会产生过敏症状,可以认为机体将此种过敏原做好了标记。当机体再次碰到这种过敏原时,过敏原暴露引起FcεRI交联,从而导致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蛋白酶,同时合成或分泌白三烯、前列腺素、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炎症介质导致血管扩张充血(所以会红),血管里面的血浆渗漏到组织里面去(所以会肿),进而刺激神经(所以会瘙痒)。
按照上述理论,如果没有过敏原暴露,就不会产生IgE抗体。事实上,多数时候确实如此。比如花粉过敏患者,随着花粉季过敏原暴露的增加,特异性IgE水平逐渐升高,花粉季结束后,又逐渐回落,直到下一个花粉季来临。
02、特异性IgE血清含量变化原因
IgE的半衰期短(只有2-3天),表达低,凋零快。但是为什么一些食物过敏患者禁食相关食物很长时间后还能检测出特异性IgE呢?
以下内容转述自文献基础研究:
使用花生过敏小鼠建模,15个月内在不同时间用过敏原对组别进行致敏攻击,通过测量40分钟内核心温度评估过敏反应性。
03、过敏原激发后花生血清特异性IgE和IgG1的含量
花生特异性IgE的血清水平在致敏后2周达到峰值,并随时间逐渐降低(图C),检测结果与临床反应性呈正相关。花生特异性IgG1的持续血清水平在致敏后长达15个月内都可检测到(图D),并显示出与临床反应性的弱正相关。由于过敏反应主要由IgE介导,而在较小程度上由IgG1介导,此结果与临床表现相符。
然而,当花生特异性IgE含量在血清中不再显著时(图C)(致敏6个月后),小鼠仍然遭受着过敏反应,这与上述结论相悖。研究猜想,6个月后小鼠的过敏反应不是由于特异性IgE刺激产生的,而是由细胞结合的IgE与过敏原交联所致。
为了证实这一猜想,研究者将野生型过敏性小鼠体内的血清转移到到IgE缺陷型小鼠体内,使用流式细胞仪测量小鼠体内与肥大细胞结合的IgE。使用花生过敏原攻击小鼠,得到肥大细胞交联IgE半衰期。
上述研究结论如下:IgE抗体本身的半衰期仅有2-3天(人体内);抗原特异性B细胞生发中心的半衰期为23.3天,产生IgE的浆细胞半衰期为60天,与肥大细胞结合的IgE半衰期为67.3天(来自小鼠模型机理研究)。
研究证实,在检测不到血清IgE的情况下,过敏反应仍然存在。即使在检测不到血清IgE的情况下,肥大细胞上仍然保持临床相关水平的IgE浓度。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部分临床过敏患者会出现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为阴性的情况。
回到本文开篇的问题,临床中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发生变化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这与是否持续暴露于过敏原之下相关。尽管特异性IgE的抗体水平不能在体内持续保持,但是特异性IgE的再生能力是很强的,机体建立了长寿命的变应原特异性记忆细胞,这些记忆细胞可在过敏原暴露后瞬时产生IgE抗体。所以,IgE检测结果解读一定要与临床症状相结合。
参考文献:
【1】Jiménez-Saiz R, Bruton K, Koenig J F E, et al. The IgE memory reservoirin food allergy[J].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18, 142(5):1441-144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