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简友广场
拆书稿|为什么美国很少有流量演员

拆书稿|为什么美国很少有流量演员

作者: 王果果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2-27 14:55 被阅读0次

这是《论美国的民主》第6篇拆书稿,内容为下卷第一部分的第1到21章。

终于进入到下卷的部分,对我们来说,上卷有关政治的内容其实离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较远,要提起兴趣的确是件需要努努力的事。

下卷就轻松啦,都是和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

托克维尔(作者)在本书绪论的开篇就讲过一句话:“我在合众国游历期间所见的新鲜事物中,没有什么比身份的平等更能震撼我。”

“它产生观点、孕育情感、移风易俗,而且改变着所有不是由它产生的事物。”

下卷的所有内容无疑不是对这句话最好的阐释。让我们先从民主是如何对美国的哲学、宗教、科学、艺术、文学和语言上产生影响开始吧。

哲学与宗教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男生找女朋友看重学历吗?”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回答是:

“当今社会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低水平讨论,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人把一件需要多角度考虑的事情只用一个简单粗暴的答案来总结,试图将一切单一化,绝对化,极端化。

找对象看不看重学历?看重!是否只看重学历?并不是。是不是学历低就没资格结婚?并不是……”

这个答案是我目前看到最透彻的回答。

因为它触及到了一个核心:一般观念。

若说民主对美国人的影响,与贵族专制最大的区别也就在这。

贵族专制社会的人从来不会关注与自身相关的一般观念,他们因而习惯性的不相信一般观念,甚至本能性的讨厌。

比如你要是说你们英国人的幽默就是“腐”啊,你们太不好笑了,非要与本性违背的去装作很幽默。

英国人一定会立即不高兴,因为他们会高傲的觉得“我可不是那样,我跟那些英国人不一样。”

但对于民主国家的人,平等使他们本身差别非常小,他们的注意力自然不会计较在毫厘之差上,于是他们就会放眼全人类上。

所以,你要是对一个美国人说,我觉得你们美国人太自负了。

美国人一定非常理智的告诉你,“这很正常啊,不光我这样,别人也一样,这是全人类都会有的本性。”

这种认为凡是可以用于自身的真理,同样适用于他们的每个同胞和同类的思考方式成为习惯后,美国人就会总是希望把大量的事物总括在相同形式之下,用一个原因直接粗暴的解释众多问题。

用中国的成语概括,其实就是“急功近利”。

也正是这种心态,美国人是懒得用思辨的方式去研究社会情况,或者专注的去研究哲学理论。

书本、传统、经验都只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真正能对生活起到实际效用的是利用当下进行创新和进取。

民主让国家公民素质差距非常接近,一个人的智力对另一个人的智力产生的影响就非常有限了。于是人们认为理性的思考才是让真理得以突出的核心,每个人也就更愿意依靠自己来树立对判断世界的标准。

·这种方式让美国人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各国的思维模式。

他们认为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能靠自己解决,不需要依赖别人。对于感兴趣的事,他们刨根问底,用各种方式寻找证据揭开谜象。这也是美国人总是极度自信和独立的原因。

因此他们并不注重达到目的的形式和手段,他们只看重结果,这是美国人的哲学。他们的哲学不来自书本,他们不需要研究笛卡儿,哲学源自实践。

在我们中国传统一辈的眼里,“美国的开放”正是美国人的哲学使然。从思想、行为、家规到阶级方面,美国人都有不拘一格的观点。他们从不遵循任何形式和传统。

按中国老话来说,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但这一点却不包括宗教。

宗教是祖先英裔美国人从隔海相望的大不列颠带来的,从出生到死亡就融于每个人的生命中,也是他们唯一心照不宣共同认可的行为指导原则。

在美洲这片大陆上,宗教在新环境中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

它不问政治,也不再将注意力引向来世,而是更多的与时俱进,顺应日趋平等的人们,倡导他们要“活在当下”。

与其说是人们信服宗教,不如说是宗教在民主的影响下学会了投机,顺应舆论并尊重民主本能,才能获得多数的力量来保障自己的权威存在。

科学与艺术

平等会让人凡事都想自行判断,对一切事物都怀有明显的、切实的爱好,但对传统和形式不那么重视了。

比如我国年轻一辈对于传统节日的认知。其实并不是节日失去了味道,而是我们对于过节的定义开始有了重新思考。

为什么要过这个节日?对自己是否有意义,或者说是否为自己带来开心幸福的感觉?我有权利选择要不要过这个节日?仪式感真的只能拘泥在传统吗?如果抵制不了过节的习俗,那么我是否能让这个节日更加不同。

比如春节的饺子可以这样包:

如果说,要大家都遵循一种传统习俗的产物,那当这种产物跟不上现实的发展变化势必会被抛弃。

但若肯变通,不墨守成规,即便同一个考题,也能在平等观念的影响下成为刺激智力竞赛的活动。

在我国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在美国这个对于平等有着极致追求的民主国家。

美国是军事强国,武装部队实力不菲。其实按照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家制度来看,美国不必对军事如此。

因为本身与世界其他国家都隔洲相望,唯一一个毗邻国家加拿大因为纬度过高,自家人民忙于生存,开战更是无从说起。

又因为民主制度,国家内革命次数屈指可数,人民的征服掠夺之心跟法兰西也没法相提并论。

但能让美国军事力量发展如此之快,也是民主制度的另一层面的影响。专制国家研究武器是为自保和战争需要,求生意志带来的迫不得已。

而美国完全是出于兴趣使然。

前面提过,美国人发展至今的思维模式让他们对纯理论和形式的东西嗤之以鼻,他们更注重实用性,为追求实用性而表现出的求真、自由、大胆和创新的力量都是具有主动性的。

这种激情下,他们反而更像专制国家的贵族,漫不经心的把玩喜爱之物,投入大量时间琢磨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有趣。

于是出于人类天然的模仿性,看到世界所有国家都忙于研究武器,美国人也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结果无心插柳,柳下倒是成荫,比如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这也就是为什么科技实力强大的德国没有研制出原子弹,而美国做到了。

毕竟你爸妈(战争)逼着你写作业和你自己主动写作业,那作业质量能使一回事么。

发展到其他生活领域,从电话到智能机器人等等,起初都是美国人为了直接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借由智力而带来的快速成果。

在其他国家眼里神圣而严肃的科学,在美国人眼里都是为了生活实用性服务,更别提艺术了。

贵族制度时代,艺术追求的目标是尽量做出精美的作品,不讲究效率不考虑成本。因而那个年代,像是雷诺阿、莫奈、梵高等大家层出不穷。

但这种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家到现在也大多在欧洲其他国家诞生,美国很少。

美国人欣赏美,但前提是具有实用性。

最方便理解的体现领域,比如好莱坞。美国影视业很少有像中国的流量明星,美丽只是实力的加分项。奥斯卡影帝影后的业务能力都不是盖的,像是:

奥黛丽赫本

马龙白兰度

小李子莱昂纳多

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

凯文史派西

换句话说,靠话题与流量爬上社会名望榜,还能被网友捧上天这种事很少在美国发生。

所以民主国家如美国,艺术品很多,但价值普遍性偏低。而要想具有高价值,那就真的是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

而美国这种自由环境不但广泛提供也很认可努力的价值。

但这只是就普遍而言。

虽然美国人大部分建筑是平凡的,但一些宏伟工程令欧洲大国的工程师也叹为观止。

比如ICA总部大楼

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

要么平凡,人人皆有;要么宏伟,人人观瞻;极端之间没有过渡。

不得不说,这种极端也就是平等的结果使然。

因为民主国家,每个个人力量非常小,平等使大家都能安于生活在小屋之中。常年居于一隅的人,想到自己想象力会无限小在习惯平凡生活。而当他们想到国家时,想象力便会无限扩大。所以美国人生活秩序井然,那些藏匿并逐步盈满的创造力则更愿意发挥在宏伟建筑上。

文学和语言

走进美国的书店,你会发现书架上陈列很多美国出版的图书,但这其中极少有知名作家的作品。

托克维尔(作者)眼中,美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新闻记者反而倒更像是作家,因为他们说的是代表美国人民的语言,而且是说给美国人听的。

即便不少作家会去模仿欧洲文学、希腊罗马文学,他们的作品也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也能够润度人们的精神,但没有引起普遍共鸣。

但在我看来,哪怕是只迎合美国大众的作品,也是美国民主文明下的特别产物。

因为欧洲文坛大匠的作品迎合了他们那个时代的特点,贵族制度下一切冲破桎梏的人物和文字都会因为这种特殊性而披上伟大的色彩。敢言众人不敢言,敢为众人不敢为,这种突破人心隐秘的力量势必会引起多数人的普遍共鸣。

因为贵族制度下,暗流涌动的力量是对民主的追求。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因为压迫与战争,拿破仑的重要性未必会有如今的历史地位。

贵族专制国家,人们会重视个人影响,也自然容易对个人影响夸大,更自然以个体行动解释对群众的普遍运动的意义。

可参考欧亚大陆,有过且有些依旧存在王朝帝国的国家,那些曾在历史上名垂青史的人物。

甚至在美国历史上,能留下姓名的,如华盛顿,也都是因为在战争关键节点限制人民权利,也就是趋向专制主抓大的控制权和方向权而因此留下姓名。

再放眼如今的美国,已经处于民主社会的公民这个时候还应该追求什么呢?

平等与不等,只有这两面性而已。国家的摆锤也只可能在这两级间摆动。

因此迎合美国民众,只说给美国人听,只写给美国人看,的确没有办法在像欧洲一样引起反响,同一套标准定义不同性质的文学,怕也是一种偏见。

贵族制度引起共鸣的文学具有悲愤的力量,民主制度唤醒激情的文学具有温和的力量。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是很难完全认同托克维克(作者)的观点的。

莎士比亚的作品的确是文学瑰宝,对于英国人更是传统的传承。但对于美国,研究他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人们只活在当下。

从多维度来看,都没有办法评定两国文学作品的好坏高低。

从另一个层面解读的话,美国跟英国的关系也是十分有趣,时而像父母时而像夫妻。

美国:理论你来,我搞实事就行,有需要了就看看你们的,不用我再费心思琢磨。

美国:你专心在家拔高咱家精神高度,我出去到新大陆开拓江山。

所以,在美国眼里,没必要为已经有的东西再费功夫琢磨,节省时间节省资源。就跟中国父母为孩子备好钱财,孩子觉得房车都有了,就直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开心最重要。

谁能说马丁老爷子的小说《权力的游戏》不是奇迹呢。论艺术性,欧洲文学独具一格;但论商业性,美国的文字作品也达到了欧洲国家达不到的高度。

这是不是也是美国民族与文学相融的特点呢?

至于美国的语言,英国倒是一直看不上,觉得粗鄙。

但这和本文开篇我们所提过的美国民主影响下,美国人的哲学观点一样。

英国人喜欢冷幽默,美国人直接把冷幽默提炼创造抽象词语。因为抽象观念,符合他们的一般观念,可以把大量对象囊括在一个小小的范围之内。

而有这样的演变,也是因为民主国家的人们对任何事都不会直接下结论,他们认为世界是多变的,今天表达的思想未必能迎合明天的新境遇。而过去盖棺定论的东西,他们也无法全然相信。

中国人习惯话留三分,应对未知和多变。美国人则习惯把概念抽象,便于未来以各种形式具象对应到不同变化上。

用比喻的方式,就是中国人习惯不把小壶倒满,美国人习惯用更大的壶泡多样的茶。

这也算是人类面对未知的不同而谨慎的态度。

我是果果,如果觉得有所收获或意犹未尽,请继续关注下一篇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拆书稿|为什么美国很少有流量演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ot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