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纪录片《出路》

纪录片《出路》

作者: 珍哩小仙儿 | 来源:发表于2022-02-10 22:31 被阅读0次

    今天看了下之前在知乎上推荐的纪录片《出路》。

    它拍摄于2009-2015期间。郑琼导演用真实的镜头为我们记录下了三个出身不同,阶层不同的青少年从学校到步入社会的成长经历。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都竭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出路。

    马百娟,出生在甘肃会宁一贫困山村。12岁的她才读二年级,村里就只有一个破败的小学。

    家里很穷,2008年全家的开销不超过50元,干农活背谷子的时候,要下一个十分陡峭的山坡,在纪录片里,那是一个颇为震撼的镜头。

    尽管生活条件如此艰苦,马百娟依旧非常热爱学习,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北京上大学,每个农村孩子都有这样的憧憬,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

    她在日记本里写到,她理想中的生活就是去北京上大学,打工赚钱,一个月挣1000元,给家里买够吃的面,够吃的水。但事实上,最后她连小学也没能念完。

    徐佳是一个19岁城镇小青年,高考复读生。拍摄的时候他已经第三年高考复读。

    父母靠体力打工,住简陋的平房,她的母亲坚定的认为高文凭肯定比低文凭强,所以支持他去复读。无论工作多苦多累,他们也要把钱省下来供孩子上学。读书能改变孩子的命运,这点他们深信不疑。

    后来,徐佳的父亲去世了,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通过长期的努力,他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从那以后他更笃定,高考是唯一的出路,有学历才能找到好工作,给他妈妈一个好的生活,徐佳找到工作之后就结婚了。

    袁晗寒是一个17岁就退学美院附中的北京女孩。

    她一路念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妈妈看她不能适应学习生活,直接给她办了退学。

    她有大把时光不知如何打发。上街写生。开小咖啡馆。她想做什么妈妈让她放手去做。小姑娘执行力很强,盘下店面、装饰店堂、采购原料、制作饮品、接待客人她都能一个人做下来。

    袁晗寒认为:人是不会被饿死的。这么说的人,后面,都有一个家庭在为她兜底。可以在在优渥自由的环境中找寻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这部纪录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还是马百娟。

    三年以后,当导演再次拍摄马百娟的生活,那时的她已经退学了,想去找工作但碍于年龄太小,镜头里的她坐在桥上面不断摇头,不停踱步,大概是因为现实有太多的束缚,父亲封闭的思想更是把她死死地囚禁在大山里。

    马百娟的父亲认为:女孩子是迟早要嫁人的,读书读一点,够用就行,只要生了娃,也拖累大,即使有工作,干也干不成。

    在那样的环境里,马百娟不断被身边的人灌输:女人读书没用,以后还是要靠男人,会做家务会生娃就行。

    于是,在16岁那年,她嫁给了她表哥。我们能想像她婚后的日子,就是在大山里生娃带娃干农活,靠丈夫的工资拉扯整个家庭,平日里最常做的就是跟邻居唠唠嗑。

    你或许会觉得,这是一种悲剧,但在马百娟眼里,这可能是相对比较欣慰的出路。

    读书确实不一定改变命运,但至少还有机会去改变。徐佳是因为选择有限,袁晗寒是因为选择太多而找不到方向,而马百娟的选择却被剥夺了。

    故事的最后,马百娟 16 岁时嫁给了表哥,关于她的纪录片也因为父亲索要拍摄费用戛然而止。

    袁晗寒开了一家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

    徐佳成家立业,在一家电力公司做技术人员。他深知这个社会是不公平的,也坦然接受这种不公平,但他相信只要不断努力,一定能让下一代过上优越的生活。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父母的高度,不一定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但一定可以决定孩子人生的宽度。家长的格局决定了孩子改变命运的上半场,至关重要的下半场,改变自己才是摆脱命运束缚的根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纪录片《出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zrg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