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生活,是不断地别离
冯导的电影,好像贴了“值得看”、“不简单”这个标签似的。去年的《我不是潘金莲》仍然记忆犹新,今年的《芳华》,也已翘首企盼多日,得知经历了撤档风波,终于得以上映,便催了先生订购。
电影中那些满屏的青春和美好,残酷和渺小,还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纯粹爱情和友谊,随着时代转换和时间推移,虽剩下声声感叹,却也值得珍惜怀念。
就不赘述《芳华》四处可寻的简介了吧,看完电影回家,我问婆婆:感觉电影怎么样啊?
婆婆不改常态地谦虚笑着念叨:“我哪里谈得出来好看不好看,电影是不是主要讲了刘峰和那个小萍啊?他们……”还没等婆婆把话说完,公公倒是迫不及待地聊起了自己的感受:“很有感触啊,尤其是文工团要解散,大家唱起《送战友》,看得我都哭了”。公公似乎仍然沉浸在电影里的情节,语气和速度沉慢了下来,他可能是回到了自己和部队别离的场景。
“真的哭了啊,爸爸?”我惊讶地忍不住又问了一遍,公公可是历经风霜年过半百的退伍军人,虽是因为家人,所以较早转回了地方,但《送战友》的曲子,送战友的情景,他肯定是记忆深刻,毕生难忘的。
“是的,真的哭了,那种感受……”公公有些感慨地继续说着:“在一起的时候,这也不好,那也不好,就像现在好多家庭,吵吵闹闹,一地鸡毛,真要分离的时候,就会觉得,什么也比不上在一起的好……”
公公的话,把我一下拉回了上个月的培训:刚到基地学习的时候,同学们对培训条件各种不满意:宿舍光线不好还挨着垃圾房,五个人一间的寝室地板是水泥的,第一节课的教室有刺鼻的异味儿……很多人都嚷着宁愿回单位辛苦加班,也不想留着培训。可真正到了快要结业地最后一周,大家却又忍不住希望时间再长一点,慢一点,甚至再学两个月都愿意……
可即使再学两个月,也是要别离的啊!天下哪有不散地宴席?
培训,只是我们工作中的加油站,我们在站内休整、鼓励,借鉴、学习。结业以后,就又奔赴各自的战场,继续工作,昂扬生活。
培训期间,我和一年多未见的闺蜜匆匆相聚了一次,我们平常很少联系,有事就吼两句,没事的时候,就各自安静地待在彼此的朋友圈。
和闺蜜相识八年有余,期间大大小小的别离也有好些次,每一次相聚,内心虽仍然有初识般的纯粹喜悦,可实际上,我们年龄在慢慢增长,阅历也在悄无声息地累积,我们每一次相聚,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彼此的积淀和力量。
所以,别离啊,是让我们在各自的生活中,不断历练成长,创造下一次相聚的契机!
《芳华》:超越爱情和亲情的“战友”情
《芳华》中,刘峰是乐于助人的“活雷锋”,他吃别人不愿意吃的破皮儿饺子;经常给战友们带大包小包的家乡物件;为了帮31岁的战友娶到喜欢的城里媳妇儿,花费了大量精力,帮人家做买不起沙发;就连伙食团的猪跑了,也让刘峰找回来... ...
何小萍呢,还在六岁的时候,父亲就被打成了右派,随后因母亲改嫁,到了继父家,受尽继父家的各种不公和委屈,本来想着进了部队,就翻开了新的篇章,可不论她多么努力和刻苦,仍然受到排挤和嘲笑... ...
一直被人歌颂和敬仰的刘峰,在第一次听了邓丽君的歌曲后,情不自禁地忘我式地向丁丁表露真心的时候,被战友撞见,战友们目瞪口呆地吼着:是丁丁腐蚀了“活雷锋”!使得丁丁气急败坏地落井下石,“活雷锋”便被冤枉打压、从积极分子降级到“思想败类”,被发配到了异地。
这让一直刻苦努力想要被部队庇佑、收获关爱的小萍,再次寒心丢了所有希望,受到了莫大的冲击。所以在一次急需她替补的演出中,小萍不再积极,而是佯装抱病,佯装抱病的结果是:也被发配到更远地异地。
... ...(不剧透了)
电影旁白中:他们没有结婚... ...他们一生相依为命,温和待人... ...
没有亲人关爱的小萍,爱情被亵渎的刘峰,可他们之间从始至终地相互挂念和关照,远远超越了爱情和亲情的“战友”情,比郝淑雯看到退伍残疾军人刘峰,受到不公待遇后的那句“C你妈!”的战友情更加让人深思铭心。
战友除了部队中的战友,战友也可以化着:站在同一战线的队友,可能是一场辩论赛中积极帮衬的队友,可能是工作中共同担当互相督促的同事,可能是育儿观点一致的婆媳,也可能是生活中互相加油鼓励的朋友,其利断金的夫妻,和父母齐心的子女... ...
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在不断转换的各种角色中,我们有着不同的目标,方向和“敌人”。想要消除困难,消灭敌人,成功到达一个又一个的彼岸,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所以我们更需要战友,给我们支撑和力量。
前些日子看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让我也深刻感受到,人很难独自生存,必须相互支撑才能活下去。
这种支撑,来自“战友”!
-END-ps:很久没有码字的精力
是因为培训后积累了不少工作
也不想随意更新敷衍
本来今天回镇途中
有了兴致,却因为大意
不小心丢失文字
所有后来又重新码的
谢谢亲们的等待
喜欢是点赞 爱是分享橙子,80后
一个审美偏差,想要进步的伪文艺青年
执意坚持记录生活点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