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为人类提供了一套意义生产机制,它能够给人和人类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意义。这种“意义”,能够帮助人类克服有限性,给出一套对于世界的解释,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它的三大作用:克服有限、解释世界,促进人类的合作
宗教学发现,不论是怎样的宗教,它们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意义的来源。具体而言,所有的宗教都追求一个超出日常经验、超越世俗世界的“东西”。宗教学里有一个概念来描述它,叫做“超余”:超出的超,多余的余。中文听上去有点陌生,但它的英文写法非常简单:THE MORE,直译过来就是“多出来的那个”。超余所超出的,就是日常经验、世俗世界;宗教正是用超余生产出了意义。
为什么宗教需要超余?打一个比方,“超余”就相当于是在世界之外设定了一个“阿基米德支点”,因为它在世界之外,所以能够撬动这个世界。宗教需要超余,不是真的要脱离世界,而是借用这个点对现实世界发挥作用。
如果把宗教看成一个生产意义的工厂,那么超余就是这条生产流水线的起点,是意义这个产品的原材料。
——————
你可以想象,如果起点出了问题,后面的一系列工序都会受影响,最后的产品质量也会参差不齐。所以,在意义生产过程中,起点不能轻易变化;起点一旦变化,整个意义系统都会出现动荡。
起点需要稳定,这样整个意义生产系统才能稳定。
#宗教是产生意义和使命的一种,教授也说了很多种方式
以理,以信,以美,以禅
这些方式背后同构性,都是借助某个“点”,对现实世界发挥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