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现在进行时,又随时会变成过去式,和扭曲式。
我们假设世界由ABC三国组成。
现在进行时:世界上的各地都随时发生着或重要或不重要的事件,如A国总统选举,B国发生暴乱,C国举行着体育盛世。任何人无法在第一时间得知世界各地发生的任何事,比如A国的国民关注着本国的总统选举,却忽略了甚至没有关注B国的暴乱,也忽略C国的体育盛世。
过去式:A国国民通过次日的新闻,了解了B的暴乱和C国的体育盛世,但此时B国和C国的事件已经是历史。
扭曲式:A国国民对其未经历的B国和C国事件的描述。
事实:B国于10月4日上午10时发生上百人的武装暴动,于下午被B政府军镇压。
扭曲式:
“今天上午国内又发生了人砍人的暴动”B国国人b看新闻后评论。
“邻国又死人啦”C国国民c对此事件的评论。
超级扭曲式:
B国国民e听了b讲述此事件后,向f阐述“上午国内又死人啦!”
“交通事件吗 ?”f问。
“不,聚众斗殴,人砍人”e解释道。
接下来从f到k,故事经过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最后:国内发生一起大型聚众斗殴,死了不少人,人数多的一方赢了,最后不了了之。
最后国民z可能听到的是一个极为丰富的故事:一个孤胆英雄率领百人除暴安良的故事(此处省略好几百字)。
这就是“以讹传讹”,信息的延误性。
好,现在我们来捋一捋思路,换一种说法来概括上述关键词。
第一世界:正在发生事件的世界。
第二世界:描述者对事件的准确的无主观性的描述或概括,如新闻播报者的报道。
第三世界(扭曲世界):评论者通关主观思维对该事件的看法或评论,如上述B国民b对该事件的评论。
第四世界:超级扭曲世界。
第五世界:经过一段时间后,人们对该事件或正确或不正确的看法,主观臆断和时代的不同再次扭曲事件。
第六世界:众说纷纭的历史看法,如曹操究竟是英雄还是奸雄;秦王朝在秦始皇时期是否算的上是个安定的国家;袁崇焕不死,大明王朝是否还能续命几年。
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具有一种“信息不同步”或“信息不对称”的观点。信息的传递具有“一传十,十传百”的特性。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事件是1,2
是新闻报道,2之后都是众多新闻受众的3。
这就是道德经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古时候,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是需要比较严谨的,他需要很多事件的原材料对事件再进行还原、再现、归纳、总结。
案例剖析:抗日战争。
事件经历者:如如参加过中日战争的老兵。
文献:对该战争的描述,中日双方的历史档案。
事件经历者对事件的描述:如中日双方参与者对战争的描述会有所不同。
事件波及者对事件的描述:如韩国、朝鲜的老国民对该战争的看法。
事件波及者后代对该事件的或正确或不正确,或主观或客观的描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