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史观

作者: 咸阳古道 | 来源:发表于2017-04-26 21:04 被阅读676次

我的历史观

我的历史观 我的历史观 我的历史观

近年来,由于自媒体的兴起,历史写作不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有了网络这个平台,草根也可以胆大妄为地写历史并加以传播。于是,历史不再只是西装革履,一本正经,高高在上,让人敬而远之,而且可以变得通俗易懂,风趣幽默,和蔼可亲。

这当然是好事!

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参与的人多了,众说纷纭,也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纷争,对同一问题,由于所站的立场和持的角度不同,常常撕架。往往一开始只是观点不合,后来说着说着,便成了道德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大家你来我往,吵得不可开交,有时甚至演变为人身攻击,有辱斯文。

对此,笔者曾经很困惑,有些历史问题明明非常浅显,结论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到底为什么?后来想通了,其实,这是历史观的问题!

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当代的历史。

历史的发展是迂回曲折的,科技一直在进步,历史却未必。从来没有绝对正确的历史观,以下是笔者读史的一点心得,供大家批评指正。

一、要站在独立的立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特别是官修历史,无不受政治立场的影响,所有的前朝都是黑暗腐朽的,所有的本朝都是伟大光明的。

这就要求写历史的写作者必须站在独立的立场去写历史。司马迁之所以能成为最伟大的史学家,关键不在于他写了《史记》,而在于他尽管作为史官,却能不受朝廷的影响和干涉,站在独立的立场来写《史记》,比如给项羽很高的评价,秉笔直书刘邦的不是之处。

因此,他写的历史 ,哪怕有不少臆想的成分,比如,秦始皇的生父为吕不韦,这种连秦始皇生母赵姬都不敢打保票的事,他却敢下结论,读者也不会怀疑,原因就在于他完全站在独立的立场。

二、要忠于史实。

真实性是历史的生命!应尽最大努力还原历史真相,有一说一,不能故意抹黑,不能刻意粉饰。然而,由于政治需要,官修历史常会极致抹黑对手,往自己脸涂脂抹粉。

比如,在清修《明史》里,明朝,特别是明朝的皇帝都很不堪,事实上未必如此。而清朝对中原百姓的屠杀,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在《明史》里却看不到。

还有一些更有恶劣的,就是有意造假,比如,《明史》说鲁王朱以海是被郑成功淹死的,可事实上鲁王比郑成功活得还久。

三、要尽量多站在基层民众的立场。

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好坏却往往天差地别,这是看问题的立场不同。如果事事都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历史,那么他们大多数的行为都可以得到正面的评价。

然而,这是不公道的,因为对于基层民众来说,往往越有作为的君王,所带来的祸害也越大。应该尽量多站在基层民众的立场来看问题,因此,所有的侵略战争都是不正义的,哪怕你说是为了本国的利益而开疆拓土,但最后还不是基层民众来为战争买单?

四、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问题。

前些年,有不少所谓的史学专家提出,岳飞不能算是民族英雄,理由是,他敌对的是金国,如今也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分,大家都是中国人,所以岳飞不能算是民族英雄。

照这样的逻辑,假如二战日本侵华战争成功了,我们被大和民族统一了,那么,中华民族所有的抗日英雄都不能算是民族英雄,因为打的也是自己人。

因此,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站在他们当时的历史背景去看问题,否则就笑话百出。

五、要对历史和历史人物抱有同情心。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说:“一国之国民……(应有)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和敬意。”的确,如果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都按照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苛求,那历史和历史人物往往都变得很不堪,不是黑暗腐朽,就是荒淫无度。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历史人物在做出一些重大决策时,往往慎之又慎,然而成败常常在意料之外,他们其实也很无奈。还有一些历史人物,本来他们的能力就很一般,在重大的历史关头却被选来担负整个国家民族的兴亡,怎么可能成功呢?

因此,我们要对历史和历史人物抱有同情心,比如史书上说天启是一个一心只想干木匠活的坏皇帝,但如果我们抱有一点同情心,就会发现,他只是一个入错行的短命孩子罢了。这样的评价,未必更为客观,但一定更有温度。

六、要承认历史的偶然性。

历史的发展的确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但不能否认,历史的发展同样存在着偶然性。有时,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历史事件,由于机缘巧合,被层层放大,就会演绎成历史的蝴蝶效应,变成了重大的历史事件。

比如说袁崇焕在平台觐见崇祯时,只是为了哄崇祯开心,随口说了句“五年可平辽”,便导致一系列大事件,后来他被凌迟处死,乃致明朝灭亡,多少都跟他说了这句话有些关系。

七、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被道德所绑架。

我们常常苛求某些历史人物,既要是政治上的伟人,又要是道德上的完人,这是不现实的,往往乎不可能同时兼备。真正的大政治家,必然懂得取舍,而道德,往往最容易被先抛弃。

因此,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简单用道德高低来绑架,比如说李世民杀兄、弟而篡位,品德是低劣的,但丝毫不影响他成为大政治家。

八、历史未必一直在进步,但历史价值观必定在进步。

历史一直在前进,但未必都在进步,比如元朝替代宋朝,清朝代替明朝,都可以看作是历史的倒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如果我们身处元初和清初,无论如何,是得不出历史在进步的结论的。

但历史价值观必定在进步。不管历史的进程多么曲折,对自由与平等的向往,对公平与正义的申张,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对个体的尊重和保护等等观念,越来越得到全人类的普遍认可,这一切正好说明了历史价值观一直在不断进步。

相关文章

  • 我的历史观

    历史是现在进行时,又随时会变成过去式,和扭曲式。 我们假设世界由ABC三国组成。 现在进行时:世界上的各地都随时发...

  • 我的历史观

    上周看了011号分享者曹炜杰的分享:用新的视角读历史——学施展《中国史纲》有感,深有感触,所以这周简单聊聊我对历史...

  • 我的历史观

    我的历史观 近年来,由于自媒体的兴起,历史写作不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有了网络这个平台,草根也可以胆大妄为地写历...

  • 我的历史观

    读万历十五年。明代时赋税不高而民穷的根本原因是法律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保护落后的经济而不去发现商业和金融的做法直接...

  • 我的历史观

    宇宙是无边广大的,在宇宙中存在多元多样的可能,不可拘泥于人类视角或者地球视角来判断宇宙广博多样的存在。 宇宙中一切...

  • 我的历史观

    所谓历史观又叫“社会历史观”。就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

  • 我的历史观

    当天空中荡起了朦胧的月色,这正是一个写诗的季节,这样的景象也许着映衬着诗人的背后是对生活的放不下的诺言,但今天我却...

  • 我的历史观

    江水冲过, 留下一些泥沙, 这便是读书的意义。 至于江水清浊, 何必去在意? 你知它一路走来, 经历了多少弯折。

  • 我的历史观。

    当你翻开这段历史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的想起他们,仿佛这页历史中的只有他们存在,这是莫大的荣耀,这段历史因他们而荣耀...

  • 我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个很宏大的话题,按理来说,涉及到“观念”一说,都得慎重, 但我始终觉得“大俗即大雅”,也不应该都放在高堂...

网友评论

  • 方外客_fb4f:还有,旧史多为帝王将相的政治史,妇女严重被边沿化,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也被忽略,现在更多的史学家正努力挖掘这部分缺失的历史。
    咸阳古道:@方外客_fb4f 是的,我十分赞成这样的观点,历史的涵盖面应该更广,现在不少作者也意识到了!只不过,回到现实,回来历史,我们观念中的历史就是如此!因此,明确说,我想修正成狭义的历史!只是表达起来太麻烦,而且有点怪!
  • 方外客_fb4f:“尽量多站在基层民众的立场”和“要对历史和历史人物抱有同情心”有进会不会矛盾呢?比如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文学造诣极高,如果说要给他有温度的评价,那他也是一个入错行的男子。但他偏偏当了皇帝,“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这样的从政态度要多少老百姓为他的骄侈无为买单?
    咸阳古道:是的,不过,我们同情他,并非肯定他!由于历史机缘,他登上了那个决定亿万民众命运的位置,如果他是想做好而没能力,我们可以同情,如果他有意做恶,置民众生死于不顾,那我们就应该多一些批判!
  • 夏木好爸爸:你是咸阳的啊
    咸阳古道:@夏雨晨 不是,俺是福建的:stuck_out_tongue_winking_eye:

本文标题:我的历史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kuw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