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背古诗(词)有点频繁,昨天背了辛弃疾的《江西月·遣兴》,源于读《李敖回忆录》其中一位退到台湾的一名老师在和青年李敖喝酒时背起了这首词。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不太押韵,但意思很好理解,不过在网上找了解读,也发现和自己初想时不同。辛弃疾果然是辛弃疾,作为一心要收复失地的杰出将领,上马能安天下,提笔挥毫文采,不是凡人。这首词背着背着,随着理解的深入,越发使读者感动。他虽然是吐槽,发了几句牢骚,却又不和朋友相诉,而是找了一棵松树。但松树要来“扶”他的时候,又被他推开了。松树当然不能动,体现了词人内心的坚韧和不屈。“我酒后说一说就行了,不需要一丝安慰和搀扶”,我很能理解,或者说作为现代人倒能从某种另番角度理解,虽然我上马了大概率是挥不动长剑或长枪的。
又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了一首杜甫的绝句,很短。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很短,但很美(为啥要用“但”呢)。不知道为啥,总觉得背古诗总要时不时来一首杜甫的,反倒觉得李白可以先放一放。再把之前背过的很多诗复习一下,读几遍自然又回到心里。把它们一个一个抄在本子里,顿感充实了。和小时候写歌词不同,但有什么不同,似乎是个较大的学问。词也是人唱的,不过是古人唱的,可能还是要求更多了。古诗或古词总体上讲情绪是饱满且收敛的,对文字的功夫也是要求更高的,并有用典等手法。让最少的字里隐藏着最丰富的内涵,这是白话文以来的我们有些接触门槛的,类似现在的老外看待古英语一样。
读诗背诗除了体验诗人的感情和情绪外,最让我觉得新奇的是表达。同样的意思,想看看不同的表达有多么有趣。就像前阵子网络上的段子,当看到眼前的海景时除了一句“我艹,太美了”,还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的逐渐多了一些后我常常有自己的表达贫乏的困惑,自己都厌烦自己的语言是怎么保持的如此无趣。它自然引发了阅读和思考。越来越同质化的社会下,需要的是新独特,所谓新独特就是专注于独特本身,是真的独特,而非过去为了显得独特而独特。有趣的事物是需要主动寻找的,并且还想玩出独特的好来,只能不断地做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