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凭借的是他的文章,并不是他的诗和词。那么在写文方面,唐宋散文八大家中最有名的四家中,有所谓“韩文如潮,柳文如泉,欧文如澜,苏文如海”之说。
说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艺术特点:
韩愈风格像江上潮,浪推千里;
柳宗元风格像清泉水,清澈精致;
欧阳修风格像海上浪涛,雄浑有力;
苏轼风格像大海,波澜壮阔。
那么他的文章除了《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外,我最喜欢的就是《留侯论》。
讲的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开篇就直接点题: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也是我们上学时写作文经常引用的句子!
它是说: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圣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这篇文章能开能合,气势俊逸奔放,虽七百字,但言简意赅,分析透彻,鞭辟入里,显示了青年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千百年来也成为立论文章的典范。
诗有诗眼,文也有文眼,尤其是立论文章,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即亮出了“文眼”:“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话凝结了青年苏轼对世事人生波折的经验,有意无意之中为以后的奋斗撰写了座右铭。
苏轼当年屡遭贬谪,正是以忍为大德,才造就一个词、文、诗、书、画多方面的全才也;正由于此,才成为宋代文坛上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豪放派。
这里又使我想到了,同样是汉初三杰的韩信,韩信一开始能够忍受屠夫的胯下之辱,功震天下后却最终没有忍到底。韩信是装在大麻袋里吊起来被宫女用尖竹子刺死的,因为刘邦赐韩信三不死,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铁不死。说白了大汉没有诛韩信的剑!
可最终被同样是汉初三杰的萧何给整死了,纵观其一生,被封为大将军是萧何举荐的,最终被吕后诸于长乐宫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最后有个成语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可以说是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
因此可以说,苏东坡明写留侯之忍,实际上是以古喻今,告诫他自己也告诫我们,不能锋芒太露,面对复杂人生只有以忍才能成就大业!
你以为然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