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归处就是家的寄托,这理没有远离过的人,很难弄得清楚明白。传统“家”的概念,应该有父母、儿女,当然最完美的话,还要有慈眉善目的老人。尊老爱幼、彼此呵护,其乐融融的状态,那样的家才算真正完美的家,才可能把油然而生的情和爱,全都都搁放在里头。社会进化到了当下,对家的认知,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独生子女”现象,使大家庭的概念被动摇,三代同堂成为稀罕,人们开始质疑,传统意义的家还有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59558/1f939dfb383b9b6d.jpg)
那样的家不能说绝无仅有,至少很难复归原样。以前再穷再苦都有一大家子人。有三两个孩子的家庭,算是少一点的;有四个、五个的,只能说是正常;至于有六个、七个、八个的,那才能算是孩子有点多。与晚辈后生聊到当年,对于祖辈们千辛万苦养育孩子,总是充满了难以置信。那样的日子,能让自己生存下来,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还要拖儿带女一大串,那日子怎么过得下来呀?可实际的状况,不光是活下来了,还活得有情有意。那种患难与共的骨肉深情,足以成为家庭永固的支撑。当然要说到物质生活的质量、对孩子们的教养,那就根本没法拿现在相比,能够活下来就是庆幸。至于教育、教养吧,哪有什么特殊、优越,完全遵循的是自然法则,倚靠的是老辈的言传身教。能吃苦耐劳、懂得规矩、知道孝顺,就已经很不错了。从传统大家庭走出来的老辈,因为年轻时身处艰难,社会动荡不安,该读的书没读多少,不该受的罪全没挪下。大半辈子的光景,稀里糊涂就这么下来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59558/fdd55e0522d44a83.jpg)
当下的渐老之人,还想着有原生家庭一样的家吗?这样的诘问有点痴人说梦。遭逢百年、千年难遇的生育政策,带来的社会、家庭生态结构的后患,确实超出预估、难以衡量。不仅破坏了顺其自然的生态平衡,造成老龄社会加剧,带来独生子女特殊现象,也都是不争的事实。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发生裂变,与父母或貌合神离、或天各一方比比皆是。由此家还是传统意义的家吗?这样的家又安放自己的灵魂?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59558/ef3170f1dc411e3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