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吴晓波老师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去日本买一只马桶盖》。
本来这篇文章,是深刻反思为什么国人都去日本购物,反思国人匠人精神的,没想到的是,竟让日本的马桶盖销售,如火上浇油,一发不可收拾。
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
- “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最早在20 世纪 40 年代,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传播学者保罗•拉扎斯费尔德提出。
保罗认为:对于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有一部分人会积极接受,并再度传播,扩大影响,这些人就是“意见领袖”。
说到意见领袖,还不得不提传播学当中一个非常非常著名的理论模型,叫做“创新采纳模型”。
这个模型将消费者划分成五种:
第一种是占比2.5%的创新者(innovators),你的朋友里,有没有那种不管什么黑科技刚上市,他一定抢着买,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的?这类人就属于2.5%的创新者。
第二种是占比13.5%的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这部分人是真正的意见领袖,概括起来就是“因为专业,所以信任”;
第三种是占比34%的早期大众(early majority),这部分人厌恶风险,决策谨慎,但还是愿意接受变革;
第四种是同样占比34%的晚期大众(late majority),
这是对新事物永远抱有怀疑的一群人,只有等身边的人都在用了,自己才会用,怎么找这群人呢,回想一下你身边最后一批下载微信的人,他们就是;
最后是占比16%的落后者(laggards),一开始是拒绝的,到后来还是拒绝的,就是到今天还在用诺基亚的那群人。
这个模型又被人叫做“保龄球道”模型,
因为一件新鲜事的扩散,就像保龄球瓶倒下的过程一样,前面的瓶子撞到后面的瓶子,引发的是一场连锁反应。
而意见领袖,也就是模型中的创新者(innovators)和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这加起来的16%,就是摆在前排的那几只球瓶,
有句话叫“擒贼先擒王”,击中这几个瓶子,他们就会顺着击中后面的那些大众。
识别意见领袖,你需要知道他们的特征:
- 1、圈层专业,领域深耕。
在一个垂直细分行业里,意见领袖往往对一件产品比大众有着更为长期和深入的研究,也能频繁的输出原创内容、
“理据服”-有理有据使人信服。
“年糕妈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痛点出发,怀孕了以后开始接触育儿的书籍,看着看着发现国内的育儿书多而不精,然后不容版本的育儿方法相互矛盾。
之后开始查看外国原文档,自己做笔记,自己孩子身上亲自验证,然后拿这些跟大伙说,让大家信服。
选择这样的KOL做商品推荐,能为品牌带来十足的贡献。
- 2、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混子曰”-每天用漫画解读各种历史故事和科学知识,段子手的表情包大合体。
这几年非常稳定的产出。
做KOL营销不会强行塞广告,而是总能找到合适的衔接点,如,有篇文章详细解答了轮胎噪音怎么来之后,顺水推舟推广了一个静音轮胎。
用户既涨了姿势,也对品牌有了相应的好感。
- 3、量的积累,质的飞跃。
KOL营销忌讳的一点就是手头上没有KOL的资源,就谁红请谁,谁价格高用谁,这种方式收效甚微不说,还很容易踩坑。
很多这样的大明星拿钱办事,没那么多时间精力走心,且代言的品牌几十个,粉丝再狂热也支持不过来。
所以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更应该长期的积累自己熟悉更能代表专业形象的KOL。
健身神器-keep,实行埋雷计划,在各个社区培养活跃用户,帮助他们成为意见领袖。
通过短短一个月的预热,当产品发布的时候一夜引爆,在IOS渠道下,日下载4万以上,成为了一款线下级APP。
想一想,网红一定是KOL么?KOL一定是网红么?
原文摘自音频app有书共读-《老路:用得上的商学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