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谈“穷”——从教育说起

谈“穷”——从教育说起

作者: GRelin | 来源:发表于2019-03-13 21:08 被阅读0次

    穷,最早见于甲骨文,字本义为身居洞穴,身体被迫弯屈、不自由,现多形容物质上困顿的、精神上不得志的。《说文》:“穷,极也。”穷,意味着某一方面走到了尽头,陷入了困境。这是一种令人不舒适的状态。从古至今,人们都生怕自己处于“穷”中,进而竭尽所能,行走在“脱贫”的路上。

    梁先生在《穷》一文中说:“人生下来就是穷的,除了带来一口奶之外,赤条条的,一无所有,谁手里也没有握着两个钱。”医院里刚出生的婴儿,你且看去,都是一个个小人儿,小小的身体蜷缩着,或啼哭,或熟睡。婴儿的五官并未“长开”,因此其相貌看起来,并无太大差别。他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上,好似一无所有,但他们的起点,其实早就被父母们给定好了。

    “在稍稍长大一点,阶级渐渐显露,有的是金枝玉叶,有的是‘杂和面口袋’。”富有人家的小孩子,必定衣食无忧,父母都紧着好的东西给他;穷人家的孩子呢,爹妈能养活他都不容易了,尽管也是倾其所有给他最好的东西,但较之于富有人家,还是逊色不少。


    这些年,我们听到一种说法:寒门难出贵子。这句话像是给贫困(用不富裕更贴切点吧)的大多数人泼了一盆冷水,乍一听有点儿刺耳:我们平时不都是在讲“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吗,不是说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吗?然而深入分析下,此话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就比如说教育。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出生在一个三、四线的小城市,生在普通人家,从小到大都是按部就班地上学。小学时报过几个兴趣班,中学后上过数理化的补习班,然后跟身边的大多数人一样,参加高考,读大学。

    小城市出来的我以为大家都跟我一样。然而在读大学后,我才知道有“高考自主招生”这么一回事。

    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是高校选拔录取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高考自主招生笔试和面试之后,可以得到相应的高考降分政策,一般通过考试后招生学校会与其签订招生考试合同,签订合同后,一般可享受降低十分至几十分录取的优惠政策,另外还有专业选择方面的优惠。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当时我的内心可以用那种非常经典的“黑人问号脸”表情包来形容,还有这种操作?看了一下自主招生的要求,我在心里默默的想,自己从小的教育环境和家庭条件真的没能把自己往这方面培养。

    高校自主招生一般要求考生在某些方面具备突出的能力和特长。例如,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以及学科竞赛获奖等。

    一般来说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可细划分为以下3类:

    1、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优秀、品学兼优、综合实力强或取得优秀荣誉称号的的高三毕业生;

    2、在一定领域具有学科特长,在各类比赛及竞赛中获得奖励的考生;

    3、高中阶段在科技创新、发明方面有突出表现并获得奖励的考生。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像我这样以“普通考生”地身份参加高考的肯定是大多数人,那一小部分能够通过自主招生或者是出国留学(从本科开始)的人,他们的家庭条件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到高等教育。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像我这样参加高考的考生就不努力,只是说我们花了更大的代价去取得了入学资格。

    这些资格的获取需要什么条件呢?我总结了一下,用“良好的家境”这个词形容比较准确。再细分一下,我认为包括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状况。对此,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1.父母受教育程度

    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学者杨倩(2011)在探讨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中得出,当父母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背景时,其子女进入各层次、各类型高等学校的机会均有大幅提升。

    家庭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的确能对子女产生影响。家庭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代际传递性,父母所拥有的文化水平尽管不能直接传递给子女,但其透过家庭教育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折射出的价值观却潜移默化地对子女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增加其获得更高层次、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机会。

    2.家庭收入状况

    在自主招生的要求里,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考成绩只是影响录取的一部分。而综合素质的培养则是需要父母的支持和金钱的支撑。就像如今幼教市场上大大小小的培训班,英语课,钢琴课,象棋课,乐高课,前段时间甚至有针对幼儿的编程课。这些门类众多的培训班层出不穷,效果怎样暂且不谈,就拿开阔眼界这一项,倒也令其加分不少。

    然而这些能够令孩子“开阔眼界”的培训班,费用着实不低。朋友的孩子,平时忙得不亦乐乎,周末奔走在各个培训班中。家长一年花在这些课外培训班上的钱,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这对于贫苦家庭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要知道,2017年中国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432元。没有钱,拿什么支撑孩子的兴趣?

    因此,家庭良好的收入状况能够使得子女更有机会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增加其获得高等院校入学资格。


    在这两项条件的限制下,已经筛出去很大一批人,剩下来的那些具备条件的家庭,其实可以说是在平常人眼中令人羡慕的对象了。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自然有更大的机会和优势接触到更加优质的教育。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二字从来都不那么容易。父母奋力打拼,也可能只是赚到了能维持生存的那部分钱。而更高层次的生活物质追求,对很多家庭来说都不是那么容易负担得起的。

    关于教育公平,很多学者都对此展开了研究。

    梁晨和李中清(2012)在其研究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大学的学生中,干部子女成上升趋势;到1997年,该比例高达39.76%,首次超过专业技术人员子女,更远超工人和农民阶级。杨东平(2006)也指出教育机会不公平,导致城镇与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情况差别很大,城市人口获得本科学历人口的比例是农村的281.5倍,这不利于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向上流动,降低代际间的社会流动性。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教育改变命运”,在现实的社会中,显得有些单薄无力。不可否认,接受教育的确能够改命运。我从自身的经历来看,非常赞同这句话。正是读书让我走出了家乡的小城市,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让我变得跟以前大不一样。提高个体的受教育水平是个人改变自身命运,从社会下层走向社会中上层的重要渠道(李煜,2006)。尽管教育没有改变我所处的社会阶层,但我仍然感激它在其他方面为我带来的收获。

    有时候,贫穷像一个怪圈,它让人像是走进了一个无法走出的圆圈。想要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自己贫穷的现状,却发现自己的竞争对手早在其他地方已经远远超越了自己。你看着你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你绝望又无可奈何!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只要贫富差距存在,它就会一直存在。倘若真的到了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问题方可得到解决。

    我辈期盼那一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杨倩. 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 现代教育管理, 2011(7).

    杨东平. 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J]. 教育科学论坛, 2003(8):42-45.

    李煜. 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J]. 历史教学, 2007(3s):67-67.

    梁晨, 李中清, 张浩,等. 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J]. 中国社会科学, 2012(1):98-11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穷”——从教育说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gt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