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天生性格内向的人,在这个以外向者为主导的社会里,自己几乎从一出生就被贴上了“内心”“害羞”“胆小”“孤僻”等等的一系列负面标签,听家里人说自己婴儿时期就特别爱哭,每次见到生人都会大哭,我至今还记得,去上幼儿园,别的小孩都是欢欢喜喜,又蹦又跳地进去和小伙伴打成一片,我却每天早上一边大哭一边被老师强拉硬拽进去。后来上小学,初中、高中,我都很少说话,永远都是躲在人群里。现在再遇到当年的同学,没有一个人会预想到我会从事记者、猎头、销售,这些所谓的外向型的职业,也没有人会预想到我会独自一人离开家乡辽宁、离开上海、离开香港、移居温哥华,在伦敦和纽约工作,几乎跑遍了整个地球。因为在这些年中,从来没有一个人从头至尾跟着我一起成长,朋友和家人看到的都只是某一阶段的我,而只有我自己最清楚这个过程,一个无数次地逼自己走出舒适圈的过程。
让我有动力走出舒适圈的第一个契机是,在中学的时候萌生了当记者的理想,那个时候,别人听到我想当记者,都跟我说这不可能,这不适合你,当记者的都是那种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特别爱社交的人,你性格这么内向,肯定做不来。虽然性格内向,但是有一个特质是从小到大都没有变的就是-不服输,别人越说我不行的事情我就越要努力证明自己能行,而且只要是我自己认准的喜欢的事情,我会倾尽全力去朝这个方向努力。于是从那以后,我开始了走出舒适圈的过程。从进大学开始,就着手找记者方面的实习机会,努力了四年,最后大学毕业前,得到了上海外滩画报的实习机会,当时正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专访了来自近二十个不同国家的建筑师。在那以后,说我性格内向不适合做记者的人渐渐少了起来。
回顾过去的这些年,关于走出舒适圈,我有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不同经历,在这里就分享对自己人生产生最大正面影响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转行到猎头公司,每天用英语打近百个cold call
2013年转行到猎头公司,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做这个工作,每天需要打很多cold call,你能否接受?” 我当时心里想,应该没有人会喜欢打cold call 吧,但是因为我当时很需要一份工作,而且在内心深处我知道这虽然不是自己喜欢的,但是这个打cold call的过程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勇气和增进自己交流能力的方式,所以就硬着头皮跟老板说,我能接受。
入职以后,才发现这个cold call还跟传统意义上的销售中的cold call不一样,销售中给客户打电话是介绍推销产品,猎头中的cold call大家普遍认为就是给候选人打电话介绍工作机会,但是我当时的公司要求远不仅如此,因为我们公司专注在midsenior level职位,手上的工作机会数量并不多,大部分时间我老板要求我做的是市场调研,这个调研就是通过打cold call 给候选人,去搜集信息,问候选人:你的公司团队架构是怎样的、团队中有几个人,你的老板是谁,你的团队组员的名字是什么?在我看来,这种cold call 要远比销售难得多,因为这其中涉及到隐私和机密问题,很多人并不愿意跟一个从未谋面的猎头分享公司和同事的信息,尤其是在你并没有任何工作机会可以推荐给候选人的前提下。但是没有办法,既然选择了做这份工作,就必须做下去。
于是就这样我每天打电话给不同的候选人,很多候选人一听说是猎头,就让我在午休时或者下班以后再打电话,所以我当时就是经常要在非工作时间工作,但是终于等到下班,打过去之后收到的都是拒绝。同时打电话都要用英语,当时身边的同事也都是英国人,没有人可以说普通话或者粤语,在进这家猎头公司之前我的雅思口语考试只有6分,用这种英语水平沟通也是尴尬至极。所以,我就是这样把自己至于在一个“极不舒服”的环境里,一直坚持了2年7个月。到最后,这种极不舒服的工作经历,让我现在无论做任何工作都觉得相比之下舒服太多。因为当时除了coldcall 之外,我们在帮客户和候选人找职位的过程都是极其漫长,很多候选人在半年或一年内经历数次面试,最终决定弃掉offer,这种努力到最后没有任何结果的沮丧,我经历过无数次,极大地培养了我的耐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这里想提醒的一点是,走出舒适圈并不是一个盲目的过程,不是所有让你觉得不舒服的事情都值得尝试和坚持,在做决定之前,需要先想想你能从中收获什么,是不是值得这么做。
能够让我在那个不舒服的圈子里坚持那么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猎头公司接触到的老板、同事、候选人、客户都是那种让我觉得闪闪发光的role model。我的老板zak在做猎头之前,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东,也在英国的巴克莱投行部门做过多年的Trader,在从事金融业之前,他还做过五年的职业音乐家。我和zak 一起面试的一位候选人,是北大毕业之后进入汇丰的投行部门,在伦敦和纽约轮职最后回到香港,之后跳槽到世界最大的基金Blackrock,同时还是一个大美女,多才多艺,会弹古筝,曾经是香港小姐十四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不仅是学历和工作经历的光环,更多的是他们人格魅力、性格和心态上的优势。光是站在他们身边,和他们对话,就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阳光和正能量。
当时我所有的同事每天都会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或者拒绝,但是每个人的态度都无比积极、豁达。其中同事Alastair,年过50,每天来工作都没有见过他有不开心的时候,经常在办公室哈哈大笑,记得有次就听他对另外一位同事说“don’t worry mate, it’ll be alright in the end, if it is not alright, it is not the end. “
后来这些同事都成了我在香港最重要的朋友,其实不仅是朋友,用他们的话说也是我在香港的家人。虽然我们现在不在一起工作了,但是也还都保持着联系。那些同事都年长我很多,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无论在职业上、生活中,心理上,情感上都给过我很深的指引,是我的mentor。
这份走出舒适圈的经历,让我收获的远不止是职业经历的丰富、英语的提高、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成长,包括怎么样应对拒绝,怎样培养勇气、怎样去沟通,怎样给自己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怎样给自己在职场上定位做职业规划,最难得的是我收获了最能提升我的老板、同事、候选人,在人生路上,每次想到他们,我都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
第二个故事
“裸辞”工作,移居到我当初并没有很向往的城市
关注这个公众号的朋友大部分都了解我从香港移民到温哥华的经历。跟大部分人不太一样,移民到这里并不是因为我特别向往这个国家或者城市,对于在上海和香港生活了十四年的我来说,北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都不在我的舒适圈之内。因为我从小就向往繁华大都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尤其在香港,生活交通极其便利,我对香港没有任何不满或者抱怨,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香港都是我最喜欢的城市之一。除此之外,我从事的是金融相关行业,我很清楚最好的职业发展机遇都在香港、伦敦、纽约这些国际金融中心,在加拿大很难有更好的职业发展。而自己一直都是一个事业为导向的人,放弃更好的职业前景,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还记得我第一次来温哥华短登,当时是冬天的圣诞节,晚上4点左右天就黑了,即使走在市中心,街上也没什么人,当时觉得无比冷清,很难想象在这座城市生存会是什么感觉,虽然是东北人,但是从小到大最不喜欢的就是冬天,从很小的时候就决定长大后一定要去南方。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在六个月之后,会真的来这个寒冷的国度生活。但这大概就是生活的精彩之处吧,永远都不在意料之中。
而很多人以为,我决定来这里之前是跟公司谈好了,可以继续在温哥华做这份工作,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我是先决定了来温哥华,然后又决定了裸辞,打算来这里之后从零开始重新找工作,所以我是下了足够大的决心,鼓足了勇气离开香港那个舒适圈,来到温哥华,这个让当时的自己觉得不舒服的城市。
而现在回头看,我觉得很多时候,走出舒适圈,能让你收获的东西都不在你的意料之中,因为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有时候即便是看似没可能,可是当你走出舒适圈的那一刹那,上天被你的勇气感动到,然后就给你创造了一种可能。
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在裸辞的时候,能和公司老板达成一个新的工作方案,就是他们同意我来到温哥华之后继续远程做这份工作,而我们公司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种先例。更没想到的是,来到这里之后,我的工作比我在香港时的进展还要好,原本以为到这里很难发展事业,可是我却在工作上进步得更多,同时思维也开阔了很多。以前在香港觉得一辈子大概就是努力去大公司,得到晋升的机会,赚更多的钱有更好的头衔。可是来到这里,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和本地人交流,发现很多人都有创业的想法,而创业这种概念是以前的自己想都不曾想过的。
所以,我觉得如果一直待在熟悉的环境,每天做同样的事见同样的人,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适合的又是什么,走出舒适圈是一个能让你发现自我潜能,实现自我的过程。
第三个故事
参加外国人的社交聚会,在陌生人面前坦露心声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社交活动,这是所有这些经历之中最让自己不舒服的一种,却也是收获最大的。
到了温哥华之后,没有朋友,因为远程工作也没有机会通过工作接触到人,当时我的一个香港同事推荐我去用一个app叫meetup, 这个app就是集合了所有当地的社交活动,列明了活动的举办时间地点,然后你可以浏览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去参加,同时通过这些活动去认识人。作为一个内向型性格的人,我对那些一对一的会面和对话感到更舒服更自然,要么就是通过熟悉的朋友同事介绍去认识新的人,去那些全是陌生人的聚会又是一件在我舒适圈以外的事,所以我又一次地开始了走出舒适圈的过程。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走出舒适圈,没有捷径可言,就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当你体验了无数次的不舒适,那些不舒适就会变得不再不舒适,而且到最后,总有一次不舒适是值得的。
我去了很多个不同的社交活动,很多活动和遇到的人都让我失望,当时心情跌到了谷底,因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工作的压力、遭遇的感情失败和挫折,身边找不到一个人可以倾诉,回到家里就会痛哭几场。但是我却并没有停滞不前,哭完之后,还是会走出家门,走出舒适圈。
直到有一天,终于获得了上天的怜悯,在一个叫CSL(center of spiritual living)举办的Meetup活动上,遇见了人生中最好的友情(这份经历有在公众号里的另一篇文章中详细叙述移居温哥华:遇见最好的友情)。
即便是这个活动,当时也有很多让我不舒服的时候,刚看到这个组织的名字的时候,还以为和教会类似,因为之前去过一些教会,都让自己感到很不舒服,我觉得自己大概永远都不可能信教,但是我相信在人的意志之上,有上天的存在,而这个CSL所持有的正是这个理念,它没有任何宗教的性质,但是里面的人却都对人生有所思考,愿意去探索生命的意义。
到了那之后,我没有马上融入,还是有一丝不适,因为参加活动的几乎全是白人,没有亚洲人。而且活动中间,每个人都要发言说自己来这里的理由,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我来说,面对一大堆陌生人,表述自己的想法,尤其是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又是非常得不舒服,但是幸运的是我走出了这一步,并且在这个聚会上遇到了人生中最好的三个朋友Misha,Maddie, Vera,可以交心、可以跟彼此的灵魂对话,他们对我的了解,比我自己对自己的了解还多,他们把我所隐藏的性格中最好的一面挖掘出来,我们在彼此的鼓励和支持中,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我时常在想,如果我们在别的地方比如商场或者餐厅遇到彼此,大概就是点头之交,就是因为在CSL认识,才更容易向彼此坦露在其他人面前不曾坦露的自己。而最有趣的是,虽然CSL每周都有聚会,我们这几个朋友都是只在那一个星期日选择了去CSL,之后再也没有去过。我们认识彼此的机会只有一次,所以就像日本茶道里所说的“一期一会”,人生中很多美好的相遇都只有一次,所以要在每次相遇拼命去珍惜当下的时光,这也是走出舒适圈所教会我的。
以上就是我想分享的关于走出舒适圈的故事,其实还有无数类似的故事,我觉得我的人生大概就是由一系列的走出舒适圈的过程构成的。我不太相信运气这回事,我更相信运气是自己给自己创造的。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人事物都不是直接摆在面前让我们选的,每一样都需要相应的付出和努力才能得到的。那些表面的看似运气的东西,其实是因为你不知道它们背后的付出和艰辛。我不太相信人生有捷径,我相信每一样的经历,不管是好还是不好,都是一种必要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去年去纽约工作的时候,跟同事聊天,同事说他觉得我是那种无论搬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活得很好的人。这大概是我听过的,对自己性格方面的最大的认可和鼓励吧。突然发现,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我用走出舒适圈的行动,消除了那些小时候曾经贴在我身上的负面标签和种种质疑。
而我觉得走出舒适圈带给我的不是什么成就,或者奖杯,而是一种经历,那种经历可以让你有胸襟去接受很多事情,面对很多事情,从而变成更好的自己,也更欣赏和珍惜在我身边的人和事。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小帆在远方」,更多新文欢迎挪步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