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之间,感觉来到了荒凉之地。没有集市,没有人声,没有鸟迹,没有花开花谢,没有云卷云舒----
瞬间,我感受到了陈子昂的意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个人以为,中国五千年的古文学。论意境,此诗当为第一!但是当我们返回到诗里,感觉到好像知道,又好像并不知道诗人到底在感叹什么?有点玄妙!
普遍的理解是,我们得从诗人的个人经历,历史背境,地点的典故结合来看。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难成,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而幽州台,是战国礼贤敬贤的明君燕昭王,特为礼郭隗以致士,筑黄金台,从而引起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国力始盛。追古叹今,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心境 。
这样来解析这首诗,其实大大弱化的原诗的意境!这些历史故事,只能说是这首诗成篇的诱因。
我以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与后即有空间的意思,又有时间的意思;古与来则是时间的意思。这两句叠加则让人强烈的感受到这种时空仿佛静止的震撼,天地古今未来,一切皆是虚空,只有作者一人!可谓收,收得惊天动地!
第三句则又发散开来,放!放得雄浑苍茫!念天地之悠悠,让人感受天地之广阔苍茫无边,时间久远之绵绵不绝。
第四句又收回来,一个独字,初听起来仿佛是顾影自怜,同时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