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427072/80347b592cc7f435.jpg)
文/舒舒
这两天,枕边书换成了《韩非子》。
古文,适合慢慢读。读的过程中,还需要细细咀嚼,因为有些地方确实晦涩难懂,不易消化。
更重要的是,有的文字,粗粗看来,极为寻常,其实是平实中见奇妙,蕴藏了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能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今天看到其中一个典故----“曾子杀猪”,就蕴含了深刻的育儿之道。
原文记载: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故事,读起来倒不觉得深奥难懂。
它讲的是,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他的母亲也就是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曾子是孔子著名的弟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好,为人也诚实,不欺骗别人,就是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
曾子这样做无疑是正确的,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别看杀了一头猪,眼前利益受损,但从教育子女的长远利益看,大有好处。
父母的言行对子女将来的成长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有见识的家长,也要像曾子一样在孩子面前处处以身作则,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
然而,生活中有多少父母能像曾子一样说杀猪就杀猪呢?
我想起了身边一些事情,包括自己幼年的事。记得有一次,父母也是去赶集,我非跟着去,不让跟,说你在家好好呆着,回来给你捎几根麻花吃。
听到给买麻花吃,我不再闹着跟了,就盼着父母早点回来,好吃上香喷喷的麻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麻花就是我眼中至高无上的美味。
结果,等到天黑父母他们回来,什么好吃的都没买。当时自己非常失望,还很难过。
还有一次,忘了母亲让我去干什么,说干完了就给我买一件表妹那样的花裙子。我一听来劲了,屁颠屁颠的把活儿干了,结果母亲答应的事久久没有实现。我一直相信她会给我买我心心念念的那个花裙子,一直盼望着。结果,希望又落空了,现在想起来还有心结。
但曾子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在妻子回来之后,立刻就把养的猪杀了。不愧是大丈夫,做学问的人。
都说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其实不管是不是老师,因为父母是与孩子接触最频繁的人,也是他们心目中最信任、安全的人,那么,父母身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
而我们这些大人也总会在烦扰之中为自己的失信找到一个善意的借口。这个借口让父母有话说,但却让孩子有了一个念想,说过的话可以不兑现,可以找借口搪塞过去。
我想,我们应该在这一点上好好向曾子取点经,一头猪换来一份信任,一份为人处世的态度。我们应该少一些借口,让自己每一次说话都听到回音,让孩子从自己身上学会这一份与人相处的诚信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