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帆齐年度写作营学员__将进酒
《 笑 点 皆 由 妙 思 来 》——“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和他遍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德云社”剧场到如今已经大火 了十好几年了!
郭德纲生于1973年1月18号,我是生于同年10月25号。但是若论农历说,元月18号乃是1972年的腊月十五。也就是说人家郭老板是属鼠,俺则是属牛的。实际上自幼曾饱受我爷爷手里的一只四节电池小收音机里面数年说唱曲艺节目的熏陶,我童年里也早就暗自喜欢起相声和评
书表演啦。惟一遗憾的是,我生在京东乡下普通农家,素无机缘投奔相关的艺术名家、大咖们前往拜师学艺。
但是艺术细胞儿或者是叫做艺术基因吧,这个东西是会随着年龄、悟性、阅历和经年累月读写思索,长期所累积而成的文化底蕴而潜滋暗长与日俱增的。
早在2005年左右,我还尚在天堂杭州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橡胶板推销员,天天疲于奔命在浙江省内各大中城市里的五金机电建材市场,为稻粮谋,为五斗米折腰,终日到处实地推销工业橡胶板换钱吃饭啊!在这年冬天的某个晚上,我的一位卖橡胶板的河北沧州老乡同行跟我们饭后聊天,无意中提到了当时已经开始红起来的相声界新星郭德纲和“德云社”,当然还有老郭的黄金搭档于谦先生。
对!就是那位有着著名三大爱好“喝酒、抽烟和烫头”的于谦。我的那位同行和老乡崔老板已经特别迷上了特别幽默搞笑儿的郭德纲,成为了老郭的忠实“纲丝儿”哩!但我当时对郭德纲还闻所未闻呢,正是通过老乡崔老板对我的介绍,我才开始也在平日闲时开始有意收听收看郭德纲和于谦的相声表演。啊呀!现在回想起来都十多年了,自己确实挺佩服和欣赏郭德纲雅俗共赏的相声艺术表演才华!
在这些年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平生日子里,每当我遇到烦心事儿不开心时,我就经常会随时随地用手机来搜出老郭和于谦儿的相声段子来听听,当开心果儿,听一听,乐一乐,几乎没有啥子不开心在听几段儿老郭的段子以后仍不能释怀的,如果有,那就再接着听上它个把钟头呗!
关于郭德纲相声段子的笑点,也可以说是叫做“包袱儿”吧,常常不是埋藏得多么高深莫测,而是离生活特别地贴近,但是我们却偏偏琢磨不到,而老郭却独独可以在生活中见解独到探骊得珠!在寻常惯见微不足道的小事儿里发现品味出幽默元素,然后再经过他的提炼和艺术加工,最后再匠心独运地打磨出新的段子给大家带来开心大笑!
在这里我聊举两例,其一,老郭曾有个段子里讲他和某人去野外旅游或者是探险吧。半途中突然遭遇绝境了,生命甚至受到威胁,前路凶凶,生机渺茫,甚是惊心!这时段子里说到老郭派他的搭档往前方打探,以求生路。待会儿搭档回来跟老郭复命,并声称他一共带回来一好一坏两个消息!
这位萌乎乎的搭档问老郭究竟是先听好消息呢还是先听倒霉的坏消息?老郭说那当然是先听坏消息咯!于是搭档哭丧着脸儿报告老郭说:前面儿什么能吃的东西都没有哇!特么剩下的只有牛粪啦!那好消息呢?老郭直着脖子赶紧接着问。那个搭档耸了耸肩膀子,俩手一摊,脖儿一缩,神采飞扬地说——牛粪有的是!哈哈!这个包袱儿抖得真是出人意料,让人觉得如梦方醒笑破肚皮啊!
另外还有一个小段子,是讲了一个大家几乎都耳熟能详的俗语: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其实这句俗语看上去本来没有丝毫笑点可言的噢。但是老郭毕竟是老郭呀!人家只是在他预设了一个特殊的情境下,把那句俗语轻描淡写地挪动了一个字儿的位置——老郭说他见了嫂子(于谦儿的媳妇儿),真是“一见不日”,如隔三秋哇!哈哈哈!这里边儿的万分搞笑儿的地方,想必大家是都懂的喽!
一句俗语里只是把个别字儿举重若轻地调了一下位置,则意思大变,竟然立刻笑点爆棚,趣味儿无穷!让人每每思之品之,忍俊不禁,妙不可言啊!这是为啥哩?我想从这里边的细微末节处儿,足可见得郭德纲几十年如一日从生活中锻造和涵养出来的出类拔萃的艺术感知力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洞察力!
那么同理: 我想说的是——相声创作中的笑点(包袱儿),来源于生活!而我们写作中的所谓“灵感”,我认为同样也是应该来自于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勤观察和多思考,久而久之,持之以恒,写作的奇思妙想,也就是平常难得的“灵感”终究会灵光乍现一般光顾于我们的大脑!
作者:齐帆齐写作营学员,齐帆齐商学院编辑(将进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