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潜打卡过程中,很多人留言说:
我脑海里会不自觉冒出一些想法或冲动,比如:
突然想听某一首歌
忍不住想要拿起手机,看看微信里有谁说了什么
看到同事从你面前走过,你刚好有一-件琐事要找她,就想要叫住她
面对脑海里这些想法或冲动,一般情况,我们的大脑里会出现两个不同的声音:
一种声音是“想做某事——马上去做”。
比如想听歌马上就去打开音乐听;想要看手机,马上就看;有事找同事,那就叫住她。
结果是,深潜肯定被浮上来了,注意力迅速切换到音乐/微信/聊天的状态中,导致切换几次,你这次深潜也就没了。这时,你脑子里住了个“猴子”,心思上蹿下跳。
另外一个声音是:“想做某事——等等,再行动”。
比如想听歌、看手机、叫住同事时,脑子里的声音会说:“等一等,这件事情一定要做吗, 可以等会做吗?常常经过这么一等等,很多冒出的想法和冲动其实就不一定要做,或者可以先写在一~张纸上,等会再做的。这时你脑子里好像有个智慧的声音,能把控自己行为。
为什么脑子里会有两种声音?
是因为我们大脑有两套思考系统。
在《思考,快与慢》中,作者卡尼曼解释了这件事情一-他把人类的思考模式拆分成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即时反应系统,特点是反应快。看到信息,依赖直觉,不过脑子,马上做反应。
系统2:深入思考系统,特点是反应慢。看到信息,依赖理性,过脑子想- -想,再做出反应。这个过程是需要集中注意力,耗费能量的。
我做了一个系统1和系统2的简单对比表放在下

大脑的两套思考模式,就像我们脑子里同时住着猴子和爱因斯坦。猴子反应快,不过脑,凭直觉做出行动,爱因斯坦反应慢,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分析后做出行动。
正确的思考方式:猴子+爱因斯坦均在线
正确的思考方式是:猴子+爱因斯坦思维合理分工
日常大量的简单、重复性地事务性问题,交给猴子思维来完成;但对于猴子思维完成不了的问题,比如临时突发的、复杂地、需要思考、创造性问题,就交给爱因斯坦来完成。
比如:如果你是老司机,在熟悉路况开车时,你按照道路标志行驶,躲避车辆和行人,拐弯时打转向灯,这些都是"猴子”的快思考,通过直觉就可以迅速完成判断。而当你到了一个陌生的路口,需要选择不同分岔路的时候,你往往会慢下来,让“爱因斯坦”的慢思考介入,搜寻路牌上的有效信息,或者查地图,做出判断。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内容可以直接交给猴子解决,但是每天也要有固定的一段时间,哪怕是半小时,启动爱因斯坦,让自己专注深潜地做那20%的工作,以提升自我价值。
糟糕的思考方式:只有猴子在线,爱因斯坦连不上线
比如:深潜时,“想听歌”的想法刚冒出来,因为“猴子"反应快,马上做出反应点开音乐,根本没给时间让“爱因斯坦"出场反问自己“是不是一定要现在听?",此时我们的行为完全由猴子掌控;更可怕的是,当听完歌,发现自己分心时,这时“爱因斯坦"出来为猴子找理由,解释说:可能没有自控力这就是我的天性,或者说这几天还没有习惯,过几天就....等等。
所以说,大部分沉浸在信息爆炸、肤浅工作、忙忙碌碌的人的智力状态,和猴子没有什么区别。
该如何从“猴子"主导进入“爱因斯坦"主导的状态?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放慢速度。
当你弹出一个想法,比如“我要听歌"。千万不要马上去做,而是等待个10秒。爱因斯坦就会连线——我真的需要听歌吗?等一会深潜结束的。
另外,观察自己也是很好的方式。当意识到自己走神了(刚开始可能很难,没关系,你可以把"我走神了"四个字,写在用便签纸上,贴在自己一抬头就能看到的地方,提醒自己) ,只要意识到自己"我走神'了”。然后用正念的方式,3次呼吸,让自己回到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上来。
当你可以客观的观察自己,不要责备、不要强求改变,只要看见爱因斯坦就会上线——看见是解决的一半。
爱因斯坦也是我们的元认知所在啊。
今日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聊了大脑里两个思考系统:“猴子"和“爱因斯坦"系统,影响我们分心的是“猴子",解决办法是放慢思考,让爱因斯坦连上线,好,我们开始今天的深潜。
同时试试看,如果你脑海里再有想法或冲动时,告诉自己“走神啦",然后停下来数10个数,或者3个呼吸,看看你的“爱因斯坦”会对你说什么?填写在今天的感悟里去。
网友评论